1.王姗姗 2.陈学忠
1.规培及师承学员王姗姗,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954909124@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刘某某,男,49岁,因“面瘫33天”就诊于陈学忠教授处,予牵正散及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有奇效。陈教授的临床经验值得我辈研究学习。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 牵正散 黄芪桂枝汤 面瘫 陈学忠
案例:
患者刘某某,男,49岁,2024年7月25日首诊。
主诉:面瘫33天。
现病史:3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瘫,期间于周围社区及诊所,服用激素类西药、祛风通络类中药,针灸等治疗,无明显改善,今求诊于陈老处,寻求中药治疗。
诊见:面瘫,右侧额横纹及鼻唇沟消失,右眼闭合不全,口角歪斜,汗多,舌体胖大,舌质瘀暗。
既往史:3+年前曾面瘫,存在轻微后遗症。
中医诊断:面瘫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温阳益气,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牵正散+黄芪桂枝汤加味
白附子15g 白附片30g 白芍15g 当归15g
炒僵蚕10g 酒川芎 15g 黄芪10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芷15g 全蝎3g 细辛10g
生姜15g
煎服法: 3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患者出汗明显,故不用麻黄,芍药在面瘫初期一般很少使用,恐酸收影响病情,延误后期治疗。
2024年7月29日二诊
诊见:汗多较前改善,自觉面部较前舒服,说话时口唇漏风较前轻微改善。
处理:效不更方,煎服法同前。
方药:牵正散+黄芪桂枝汤加味
白附子15g 白附片30g 白芍15g 当归15g
炒僵蚕10g 酒川芎15g 黄芪10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芷15g 全蝎3g 细辛10g
生姜15g
煎服法: 6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患者前期治疗主要止表邪之汗,表邪不散,对病情发展不利,汗孔毛窍开放,风邪易潜而入内,容易病情反复,或未愈而再发,迁延难愈。
2024年8月5日三诊
诊见:颈项痛,口角歪斜改善,额横纹较前改善,出汗改善。昨晚睡觉时,眼睛已可以闭合,
处理:效不更方,当归增量为20g,煎服法同前。
方药:牵正散+黄芪桂枝汤加味(益气、养血、活血)
白附子15g 白附片30g 白芍15g 当归 20g
炒僵蚕10g 酒川芎15g 黄芪10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芷15g 全蝎3g 细辛10g
生姜15g
煎服法: 6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大热天治疗面瘫,益气养血,要用够当归。此方中当归增量为20g
2024年8月12日四诊
诊见:夜间仍有少量出汗,白天出汗情况明显改善,自诉右侧面瘫症状较前有所改善,偶有右侧眼睛可闭合,说话,吃饭较前好转,晨起状态佳,活动出汗后,症状轻微加重。自诉在家自己艾灸
处理:效不更方, 加煨葛根80g, 白附片增量为60g,煎服法同前。
方药:牵正散+黄芪桂枝汤加味
白附子15g 白附片60g 白芍15g 当归20g
炒僵蚕10g 酒川芎15g 黄芪10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白芷 15g 全蝎3g 细辛10g
生姜15g 煨葛根80g
煎服法: 6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2024年8月19日五诊
诊见:出汗明显减少,面瘫较前改善,可以感到右侧面部肌肉发力,但力不足,控制力稍弱。
处理:效不更方, 加煨葛根80g, 白附片增量为60g,煎服法同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白附片30g 当归 20g 黄芪150g 酒川芎15g
炙甘草15g 鸡血藤30g
煎服法: 6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汗证经治疗由主症转化为兼症,转重点为面瘫治疗,面瘫日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以益气、温阳、养血为旨。
2024年8月26日六诊
诊见:出汗较前减少50%,右侧面部仍有歪斜,仍偶有闭目不全,右侧头皮麻木
处理:效不更方, 加红花10g、燀桃仁10g、生姜15g煎服法同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白附片30g 当归20g 黄芪150g 酒川芎15g
炙甘草15g 鸡血藤30g 红花10g 燀桃仁10g
生姜 15g
煎服法: 6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面瘫日久,取红花、桃仁活血祛瘀,祛瘀方可生新。
2024年9月2日七诊
诊见:
处理:效不更方, 加桂枝15g、大枣30g、白术60g,煎服法同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白附片30g 当归20g 黄芪150g 酒川芎15g
炙甘草15g 鸡血藤30g 红花10g 燀桃仁10g
生姜15g 桂枝15g 大枣30g 白术60g
煎服法: 6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阶段性服药,巩固效果。
2024年9月18日八诊 效不更方。
2024年9月25日九诊 当归增量为30g
2024年10月16日十诊 效不更方。
2024年10月23日十一诊
诊见:患者诉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当前仍较难入睡,怕冷症状有所减轻,由于患者诉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去交泰丸。舌体胖大,舌质瘀暗,苔白。
处理:效不更方,去交泰丸,煎服法同前。
方药:桂枝甘草汤及八珍加减
党参 30g 当归30g 黄芪150g 酒川芎15g
炙甘草15g 鸡血藤30g 大枣30g 白术60g
生姜 15g 桂枝15g
煎服法: 7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每次200ml
面部较前已明显改善,此时清络祛瘀之药已经服用足够,
按:
初期汗证明显,在治疗汗证的同时兼顾面瘫,使用牵正散,用以通络牵正之效,患者病程过长,错过最佳治疗期,效果虽有但无法一击即中,对面瘫的治疗起效缓慢。
刻意未用贵重虫药,一则恐药贵伤患,二则病情拖过太久,一味用虫药通络,伤阴。
祛风通络药,要辩证准确,一击即中,量的把握很重要,量不够,效果达不到的同时,还会伤阴液。
后期调整思路,用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效果渐显,所幸患者信任,坚持不断服药,对比治疗前后照片,效果显著,目前患者已恢复日常工作生活。
面瘫
面神经麻痹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黄帝内经》将面瘫称之为“口㖞”、“僻”、“卒口僻”。《金匮要略》将面瘫记录为“㖞僻”,《诸病源候论》则将面神经麻痹称之为“口眼㖞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名之为“吊线风”。
《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哆)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口㖞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圣济总录・风口㖞》载:“《论》曰足阳明脉循颊车,手太阳脉循颈上颊。二经俱受风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口㖞僻,言语不正,目不能平视。”均指出外受风寒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偏风口㖞候》曰:“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明确指出患者脉络空虚,面部经筋易感受外邪,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面瘫。
牵正散
首载于南宋杨倓所著《杨氏家藏方》(1178 年),专为“口眼㖞斜”而设,后世尊为治面瘫第一方。然牵正散的现代应用存在误用、滥用现象,临床多有一见口眼歪斜之证,则不辨证、不辨病,一律投之牵正散的现象,故亦出现单用牵正散治疗面瘫疗效不稳定的问题。 牵正散原方由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三味药组成。方中白附子为佐使,为引经药;白僵蚕主化痰,为臣药;全蝎性猛,入肝经,散内风,主祛风止痉,为君药。
白附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功专祛风豁痰、散结消肿,“专走上焦”;又“主心痛,血痹,面上诸病,行药势”。主治中风痰涎,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惊风等。白附子可引药势上行于面,为阳明经要药。《冯氏锦囊秘录》载:“东垣谓其纯阳,引药势上行,能去面上百病。”突出“行药势”之功。此外,从古籍记载可知,白附子的功效主治中多提及“中风失音”,《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本草新编》、《医学入门》等均有记载。白附子的临床使用与“中风”类疾病密切相关,可窥一斑。一方面引药上行,一方面兼祛风化痰。
白僵蚕,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蚕病风死,其色不变,故名白僵,僵者死而不朽之谓。主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主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风疮瘾疹等。《本草思辨录》载:“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主之。”《日华子本草》载:“治中风失音。”《本草图经》言:“治中风,急喉痹,捣筛细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可见白僵蚕之主治不离“中风”病症。而牵正散主治病证之病机多为“风痰”致病,白僵蚕可化痰通络,正合牵正散之主治病机,功专祛痰。
全蝎,首载于《蜀本草》。主熄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治中风口噼,半身不遂,破伤风等。《本草求真》言全蝎可治“大人半边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手足抽掣”。明确指出全蝎可治“口眼歪斜”,此处之“口眼歪斜”伴见半身不遂、中风失语等症,可知全蝎主治与中风类疾病有关。全蝎为治肝经动风要药,《本草易读》言:“治诸风眩掉,惊痫抽掣;疗偏风不遂,目口斜歪。”《玉楸药解》言:“全蝎燥湿驱风,治中风㖞斜、瘫痪、小儿惊搐。”《得配本草》言:“配白附、僵蚕,治搐掣症。”该配伍组成即为牵正散,从条文中“配”字亦侧面推断方中以全蝎为主,为君药,辅以白附、僵蚕。同时,条文中描述该方可治疗搐掣症,即强调其止痉的功效。可见,全蝎其性猛,以祛风为要,主治“中风”类疾病,口眼歪斜伴见手足痉挛或偏瘫,即是症贴合牵正散主治,
此处摘自《新中医》2023年第12期“浅谈牵正散起源及其临床误用”
(值得一看,感触良多,此处不便赘述。)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7味药组成。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尾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又配以虫类药地龙通经活络,全方大量补气药配伍少量活血药,使气旺则血行,活血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医林改错》原文记载补阳还五汤的主治病证时提道:“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治疗气虚血瘀证奇效,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1.(神经系统疾病)补阳还五汤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脑部血流情况,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2.(心血管系统疾病)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肺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能明显减轻患者心悸、胸痛、胸闷程度,降低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提高肺活量,加速促进患者心肺功能恢复。3.(呼吸系统疾病)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可明显增强患者的活动耐力,还能减轻肺组织中炎症反应和抑制异常血管新生。提升肺功能,降低血清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肺动脉压,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4.(泌尿系统疾病)补阳还五汤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有效地降低患者尿蛋白排泄,降低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抑制炎症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降低血清肾损伤分子-1(KIM-1)、N-乙酰葡萄糖苷酶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患者肾功能、延缓肾小管损伤进展,具有减轻尿蛋白与免疫调节作用,5.(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补阳还五汤可缓解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烧灼感等症状,还可显著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流及脂代谢水平。显著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减少创面分泌物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患者TNF-α、IL-6、IL-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下肢循环。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TC、TG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代谢紊乱。.6.(骨伤类疾病)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还有着更好的促神经恢复功能,另外可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促进神经细胞再生。
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已知,有确切临床实验支撑的药物作用就有以下几种:1 抗炎机制、2 抗氧化应激机制、3 抗纤维化机制、4 调节细胞死亡机制、5 抗肿瘤作用
补阳还五汤作为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遵原文记载,本方初用作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中风偏枯症状。然现代医家遵其法而不泥其方,以此方为基点,延伸加减,从而达到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