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中年步入老年,随着增龄逐渐发生衰老现象,其主要的生理病理是什么?以及各种老年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是什么?历代医家一直在不断探索。认识这些问题对抗老延衰以及老年病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作者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中医理论为根据,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提出以下看法。
一、肾虚与血瘀的相关性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肾精乃人体生命之基本物质,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起特殊重要作用。肾精化阳则可生气生阳,以行温养与气化之功,推动脏腑功能,为脏腑气化之源,诸阳之根。化阴则可生阴血、精髓、津液以滋润养营形体与脏腑,为人身形之基,诸阴之本。正常情况下,肾中阴阳相配,体用结合,阴精充沛,温煦有源,促使了气血的旺盛流畅,气机的条达,气化的升降正常。但随着人生、长、壮、老必然消耗精气,出现人体自衰即“生理性肾虚”[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瘘,气大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说明肾精气的虚衰与衰老有密切关系。后天诸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时行疫毒等也可直接损及于肾或通过它脏累及于肾,从而导致肾精的亏损。正如古人云: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因此老年必然存在肾精的虚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血液行濡养之功,循于脉中,流布周身以和为贵,以通为用。与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布血的正常与否有关。而肾阳的温煦,肾阴的化生又是备脏腑经络生理功能,血液化生、循行、津液输布的重要保证。肾精不足可致精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可致阴亏血行,诸脏腑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从而出现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血失流畅,脉道涩滞乃至血瘀。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元气者,肾气也,乃肾精所化,一旦“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因此肾虚常伴有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和五脏调和,加重了各脏腑功能失调。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生命的基础,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来源于水谷精微,是由脾胃化生的充裕的五脏六腑之精,归肾以藏之。二者相互资助,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为肾精。当脏腑功能受损,化源不足,先天失去后天的培补滋养,致肾精日益虚损。如此肾虚导致血瘀,血瘀加重肾虚,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脏腑组织器官的衰老。
二、肾虚血瘀的临床症征及实验室依据
临床所见,人到中年以后逐渐出现头晕,健忘耳鸣失聪,易疲乏,腰胫酸软,发脱齿摇,性欲减退,夜尿增多,尿余沥难尽,脉细无力等肾虚症征。以及明显的瘀血症征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舌质瘀暗或瘀点,舌下脉络粗长扭曲,脉涩、结代等。对中老年人群进行脏腑辨证观察到肾虚达80.4%[2],虚证及血瘀证发生率与增龄呈显著正相关,体质属瘀滞质的比例与年龄的递增呈极显著正相关,提示随着增龄瘀滞质或兼瘀质日增[3]。
实验室研究表明,随着老年人和老龄动物肾虚症状的加重,神经内分泌、免疫、合成代谢等发生一系列紊乱,抗氧化物质的活性及含量降低,自由基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氧自由基损伤正常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使机体逐步出现多种衰老变化。有报道肾虚患者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高于正常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降低,而夹血瘀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更低[4]。老人的红细胞电泳加快,血沉加快,血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造成全血粘度增高。老人血浆粘度明显增高。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导致血流缓慢,血液瘀滞。血管硬亿,管腔狭窄,出现“脉不通,血不流”的瘀血病理改变[5]。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加快,纤维蛋白原增多和青紫舌程度与增龄呈明显的相关性。健康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异型管伴显著增多,血管张力明显减弱,乳头下静脉从明显增高,血液偏暗。血流缓慢,流态异常,袢顶瘀血增多[6]。有研究表明,随着增龄毛细血管基底膜逐渐增厚,外膜厚纤维胶原化,孔径缩小,毛细血管代谢率下降,一些代谢废物如腊褐素等不能排出而沉积于脏器内,脏器组织中瘀血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台成代谢障碍,脏器功能减退和紊乱而出现衰老征象(5)。
三、“生理性血瘀”,“生理性肾虚血瘀”“隐潜性肾虚血瘀证”
据上所述,我们认为“健康老人”随着增龄出现的血瘀症征,可视之为“生理性血瘀”,出现的肾虚血瘀症征,可视为“生理性肾虚血瘀”。这是人生、长、壮、老过程中不可避免,必然出现的生理性衰退变化。“生理性肾虚血瘀”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若按中医传统宏观辨证方法可能“无症可辨”或证候不太明显。而实验室微观检测却发现神经内分泌、免疫、氧自由基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并同时出现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异常,对于这种,情况可诊断为“隐潜性肾虚血瘀证。”
四、“老年性肾虚血瘀综合征
随着步入老年,一些常见的多发的老年病如高脂血症、老年性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老年痴呆、肺心病、糖尿病、慢性胃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等逐渐发生,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最常见加速衰老和导致死亡的原因。这些病分别属于中医的心悸、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眩晕.头痛、耳聋、痴呆、中风、四肢痿痹不仁、消渴、胃脘痛、腰痛、癃闭淋浊、肺胀喘咳、水肿、阳萎等病侯。根据中医辨证除了它特征性的原发病症以外,几乎每种病都共同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血瘀症征。现代医学分析各种病发病机理不一,然而以中医整体观念为依据,进行脏腑辨证,发现尽管其病位在各脏腑,但究其本,其根仍在肾,均与肾虚血瘀有关。如前所述,“生理性肾虚血瘀”的发生不可避免,并随着增龄虚瘀不断加剧,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化生气血减弱,无力鼓动一身阳气,导致气血失其流扬,三焦气化不利,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多种老年病。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实验室检查提示不同的疾病,在神经内分泌、免疫、合成代谢、氧自由基代谢方面却发生类似的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血液浓、牯、凝、聚,血流缓慢,流态异常等“脉不通,血不流”的瘀血病理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对各种老年病出现的具有共同特征的肾虚血瘀征,可称之为“老年性肾虚血瘀综合征”。它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老年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共性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表明肾虚血瘀是多种老年病的主要病理矛盾。
综上所述,老年人不但存在肾虚而且与血瘀并存,肾虚与血瘀互为因果,形成恶势循环。这是衰老的主要病理基础,也是产生多种老年病的重要原因。“生理性血瘀”,“生理性肾虚血瘀”,“隐潜性肾虚血瘀证”以及“老年性肾虚血瘀综合征”新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医衰老理论的深化,并运用补肾化瘀法则抗老延衰以及老年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自尹等。中医杂志。1987;28(10):57
[2]赵伟康。中药延缓衰老的作用特点与研究途径·北京。中国医药科拄出版社。1991;298
[3]何裕民等。中医药学报。1 986:(3):l
[4]左壮等。进展。北京中医杂志,199l;(1):58
[5]颜德馨等。江苏中医1090;(4):27
[6]何华。新中医。199l;(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