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口糜病验案1则

日期:2014-08-24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347

袁惠1,曾凡雨1,陈学忠2

1.什邡市中医医院,四川德阳 618400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袁惠(1987-),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什邡市中医医院内科,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术继承人,717805115@qq.com

作者简介:曾凡雨,什邡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术继承人,31430556@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景某,男,69岁,以“反复口舌疼痛1余年”就诊。中医诊断:口糜烂病。辨证属脾肾阳虚、虚阳上浮。治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元。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而愈。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口糜病;医案

    临床中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法治疗实火症、驾轻就熟;但对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胃热阴虚、命门火虚诸症辨证缺乏全面系统、准确之认识。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遣方用药遵从古法又独具匠心,笔者有幸从师侍诊,收益颇多,其中,陈老应用潜阳封髓丹加减化裁治疗口糜病效果颇佳,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患者景某,男,69岁,初诊:2014617日。患者以“反复口舌疼痛1余年”就诊。诉近1余年来无明显诱因长期反复出现口舌疼痛,口中黏腻不爽,涎痰量多,口干不欲饮,咽喉干,纳差、食欲不振,神情焦虑,眠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稍食辛辣食物即出现口腔黏膜溃疡、肿胀和疼痛、恶臭不适,曾多处求医,口服“滋阴降火”等中药(具体不详)治疗,患者口干症状稍好转,但停药后再次出现反复,且1余月前口服中药期间曾多次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刻下症: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唇红,口舌疼痛,口干、口苦,不喜饮,口中黏腻,喜吐涎痰、量多,饥不欲食,畏寒怕风,四肢欠温,但五心烦热,易自汗,焦虑失眠,时有头昏,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无苔,脉弱。查肝肾功、二便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均未发现异常

 

中医诊断:口糜病。辨证属脾肾阳虚、虚阳上浮。治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元。

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减:

  黑附片 (先煎)60g   干姜 30g      肉桂 10g      炙甘草 12g 

  龟甲 30g       盐黄柏 20g    砂仁 (后下)20g     淮山药 30g

用法:中草药处方 2剂 每日1剂 水煎500ml 3次 饭后温服

二诊:620日,患者诉舌尖疼痛较前明显缓解,口干、口中粘腻、痰涎量多症状有所减轻,无腹泻、腹痛,精神食纳较前改善,舌红,少许白苔,少津,脉细,继以上方加干石斛12g养阴生津。服3剂。

三诊:624日,患者舌尖疼痛较前已不明显,口干、口中黏腻、口吐痰涎症状明显改善,睡眠和食欲明显改善,精神转佳,面色红润,舌红,苔薄白,有少许津液,脉细,再予5剂。追访,病情未复发。

按:患者系老年男性,起病缓,病程1余年,以“口舌疼痛、痰涎量多、纳差”为主要表现。《内经》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简单而深刻地描写了世间万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要素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虚火的来源∶ 或者阴或者阳。《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右言∶“ 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患者老年,肾阳亏虚,加之失治误治疗,里阳受损,虚火上浮而见口舌疼痛,口干不欲饮,口苦,舌红无苔;火不暖土,脾阳不足,而见口中黏腻,痰涎量多,纳差,食之无味既而饥不欲食;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四肢欠温,畏寒怕冷;心肾不交,心火独抗,扰动心神,故焦虑,失眠,五心烦热,唇红,故辨证为“脾肾阳虚、虚阳上浮证”。治疗上予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元,方用附片温补肾阳;干姜温阳散寒;龟甲滋阴平肝潜阳;黄柏清降相火;肉桂引火归元,交通于心肾;砂仁醒脾开胃;淮山药养胃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温阳补肾,滋阴降火,平衡肾中阴阳,增加温阳散寒干姜,发挥其甘温除热之功效,治疗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逼阳上浮之虚火,妄动诸症,达到引火归元,以消阴翳的目的,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二诊由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仍舌红、口干,食纳稍差,加用干石斛养阴生津益胃。

讨论:在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三才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 “ 潜阳封髓丹 ” 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 所以, “ 潜阳封髓丹 ” 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封髓丹,前者“潜阳丹”出自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方译为:“夫西砂辛温,能宜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阳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后者“封髓丹”出自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此方,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闭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秒”《医理真传卷二》,此方具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方译为:“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对于长期口干、口苦、反复口腔溃疡者,由于热势的亢盛,必然要损伤津液,使阴液亏损,一般可应用滋阴生津如增液汤等,但若长期反复发作,使阴液大亏,阴津不能滋养相火,使相火偏亢,则宜用潜阳封髓汤往往能收效,故治疗当抓病本,兼顾其他,故能尽快见到奇效。此病案体现了陈老临证时的严谨、细致、辨证思路的清晰和诊治技术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