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

日期:2013-07-14 来源:传承工作室 作者:传承工作室 阅读:1215
 
1、危害性三高、三低
2、西医、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各自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治疗的目标:控制血压水平并同时改善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器官的重塑才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的关键,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最终目标。
 
一、   高血压病的危害
 
  •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于其临床症状的特殊性,和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故具有“无声杀手”之称。
  • 其“三高”(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三低”(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特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仅25%,治疗率仅12.5%,控制率仅3%(城市4.1%,农村1.2%)反应出高血压病防治的艰难性和紧迫感。北京、成都等城市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达15%以上。
  •   如果按美国JNC7报告中提出的高血压前期的新概念,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将翻倍。美国JNC7报告中指出115/75mmHg血压开始,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病风险加倍,55岁血压正常者,90%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会发生高血压。
 
二、           西医、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各自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西医、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作出客观的评价,非常重要。
 
西药的优势
 
1、降压作用较强,特别是近年来研制出的许多强效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等,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2、降压迅速,对高血压病急症,西医降压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
3、长效药物问世,6大类降压药中均有服用1次使血压24h保持平稳的药物。
4、对某些靶器官的损害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对心肌肥厚减轻的效应。
 
西药的不足之处
 
1、几乎所有的降压药,均存在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有的药物长期使用更可能影响性功能,钙拮抗剂造成头痛、头昏、面部潮红、心悸、踝部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造成的干咳,过敏性皮疹,â受体阻滞剂造成的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均难以克服。
2、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对西药降压非常敏感,一用药血压就降得很低,甚至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减少用药量或次数,血压又很快升高。
3、长期使用某种降压药,可能产生耐药性,必须增加剂量,或增加药物种类才能控制住血压。
4、用药后血压虽已降至正常,但临床自觉症状改善不理想。
   此外,不少临床医师在治疗高血压患者时往往注意的仅仅是血压的下降,降压药物的使用,而忽视了高血压患者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非药物治疗的重要价值。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