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石献,女,四川成都468绿地德仁堂中医门诊部,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E-mail:244143728@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朱某,男,36岁。因“胸骨后不适感1年”就诊。中医诊断:胸痹。辨证属胸阳不振证。治以温阳健脾,化痰消饮。陈学忠教授运用人参汤加味治之疗效极佳!
关键词:胸痹 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陈学忠
朱某,男,36岁。2024年03月12日初诊,因“胸骨后不适感1年”就诊。
现病史:患者胸骨后不适感1年,整日胸闷不舒,大便稀溏,饭后即解,每日3行,怕冷,偶觉夜间咽喉不适,憋醒,无劳累、激动后加重,不伴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患者曾于省、市诸教学医院就诊诊疗,行心、肺各项检查后均无异常,拒绝给与治疗;于他处服用中药亦无缓解,为求诊治前往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中医诊断:胸痹
证型:胸阳不振证
治法:温阳健脾 化痰消饮
方剂:人参汤加味
干姜3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白附片30g
6剂 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2023年3月26日患者因其他疾病前来就诊,自述其在服用第三幅药时,胸骨后已无明显不适感,六剂服完已痊愈,服药期间大便次数亦减少为一日一行。
讨论:
“胸痹”,又称“心痛”“心痹”“卒心痛”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是以胸部疼痛,甚至痛彻胸背,胸闷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将胸痹的归纳病机为“阳微阴弦”,为本虚标实之证。
胸痹之发病,由于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闭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该患者平素怕冷,大便稀溏,次数多为典型的脾阳不足证,水液代谢出现相应的障碍,加重痰饮的形成。痰饮形成后可随气机流行,外而肢节,内而脏腑,无处不至,当痰浊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时,可发生多种病证,如痰湿之邪气闭阻心脉,就会发病而为胸痹。以温健脾阳、化痰消饮治之。
人参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为治疗胸痹的经典方剂,人参补中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燥湿实脾,三药一补、一温、一燥,相得益彰,再以甘草益气补脾,并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补中助阳之功。阳气振奋,阴寒自消。人参强心,通过益气作用,使血因“气壮则行”,既能增强干姜、甘草温中益气通脉的作用,又能加强白术健脾燥湿行浊之功,使阳气恢复,阴霾四散,胸痹自愈。陈老以党参代人参,一为患者现症状较轻微,不至使用人参的程度;二能很好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人参汤加入附子,进一步加强补火助阳之功。
人参汤乃理中丸之汤剂,加附子亦为附子理中汤。仅5味药便解除患者一年之难疾,陈老对于经方运用之纯熟,辩证之精准,值得吾辈深切体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