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景
总结近年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对单味药及复方的研究,扩大临床运用范围。在研究单味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近年对药物单体提纯及复方的研究增多,今后仍需深入开展并扩大对古人的一些有效方剂的分析研究。应继续探索扩大在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这一领域的应用范围。有些病虽无直接的血瘀症状,但根据其病理生理的改变、血液物理化学的变化及实验室的某项客观指标为依据,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改善。近年在中风预报,用活血化瘀药防治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今后各地应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利用条件搞好普查,在预防及老年医学研究中为活血化瘀的扩大应用闯出新路。
二、 辨症分型研究,统一血瘀诊断标准。以往关重于一方一病,近年对血瘀的辨证,分型论治研究增多,这更符合中医特点,利于发挥中医的优势;但要利用现代的检查手段,把临床分型与客观指标相联系,寻求其规律性。今后,各地对血瘀的诊断以1982年全国活血化瘀会议拟定的统一标准为好,这样利于总结、交流和提高。
三、 重视气血及气血相互关系的研究。有资料表明一些血瘀症病人,经过益气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及实验室客观指标也出现变化;并且在某些病例用益气药较单纯用活血药治疗效果好。因而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对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颇有价值。
四、 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电子显微镜、放射免疫、同位素示踪、电视录象、超声显象、CT及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各种检查手段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进一步探索活血化瘀药物对酶的快速调节、慢速调节、CAMP-CGMP和对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某些疾病时表现出来的双相调节机制等。研究中要注意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可比性、重复性,建立更接近人体的、多种病种的动物“血瘀”病理模型,促进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
总之,活血化瘀法则对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今后要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从基础到临床都需要深入探讨,争取在八十年代后期把活血化瘀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