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是当今致残率最高,且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中风者达300万人,其留下后遗症者达86.5%。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上对急性期中风治疗较为重视,而非急性期中风的治疗,中医、西医方法虽多,但疗效较差,其致残率、再发病率、死亡率国内外普遍较高,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的顽疾。
如能对中风非急性期患者进行合理的综合性治疗,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积极的对症处理,是有利于稳定病情,巩固疗效,改善脑细胞代谢,恢复神经功能,稳定血压,减少中风致残率,防止中风再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重返社会活动之能力。
一、非急性期中风的特点:
1、非急性期中风的时间概念
非急性期中风是指在中风急性期后三周存活下来,进入恢复期后使病情日趋稳定,生命体征暂时平稳,但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活动障碍,而进入后遗症阶段的患者。国内外文献将中风三周以内分为中风急性期,三周后到半年内分为中风恢复期,半年后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活动障碍者为后遗症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又称为非急性期中风。
2、非急性期中风的临床表现
非急性期中风的症状多复杂交替,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肢体废用、麻木、疼痛、肿胀,失语、语言障碍,痴呆、吞咽困难,顽固性呃逆,废用性肌萎缩,感觉功能障碍,情感倒错精神障碍、大小便失控,腹胀痛,便秘及并发感染等,此某一症状的加重将直接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中医辨证分为四型:
(1)气虚血瘀型: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2)肝阳上亢型: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眼多梦,偏盲,半身不遂出现后,血压持续升高而不下降,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或黄腻。
(3)心肾阳虚型:证见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淡红或胖嫩,苔白,脉弦细。
(4)痰瘀交阻型:证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疼痛,言语謇涩,流涎呃呛,口眼歪斜,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
3、非急性期中风治疗的影响因素
普遍认为非急性期中风治疗效果欠佳,致残率、死亡率高,病人社会重返率极低,加之其非急性期中风康复治疗有个漫长过程,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急性期中风者多是中老年人,多俱伤感,抑郁,孤僻,主观急躁,固执己见,自卑,失落感等,加之病程长,对精神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和摧残,更易致恐惧惊慌,紧张不安,绝望等情绪变化,对配合治疗缺乏信心。
(2)中风好发部位多损及延髓、桥脑或与肢体功能有关的中枢,其脑细胞受损严重,脑细胞代谢明显降低,坏死细胞吸收慢,修复困难,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难度。
(3)对急性期中风医患均较重视,而非急性期中风则因治疗效果缓慢不显,或因住院困难而忽视了必要的治疗,部分患者因费用问题未能继续留院康复治疗,滞留家庭时间过久,同时缺乏合理治疗配合,而导致已有的治疗效果降低,即使再次入院康复治疗,亦不见明显的进步。
(4)出院或滞留家庭中的非急性期中风患者因饮食生活自理困难常不能得到及时细心的护理,药物不能按时服用,缺乏动态观察疾病,导致疾病先兆不能及时发现,甚至误以或失去了治疗时机,有些则放弃治疗顺其疾病自然转归,致使中风病再发的危险性增大。
二、非急性期中风的合理治疗
目前,对非急期中风所运用的西医或中医的各种疗法,虽有一定的作用,但远较满意,故应该积极寻求更好疗效,方便经济,合理安全的综合治疗方法,持之以恒长期治疗,预防其再发,则是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1、针对病因,巩固疗效是关键
非急性期中风患者均多中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而积极有效地治疗脑动脉硬化,防止脑萎缩,控制血压及血糖的稳定,降低血脂,控制心律失常,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是非急性期中风康复治疗的关键,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对原发病因的治疗贯穿于全过程。
2、针对症状特点,侧重治疗是重点
非急性期中风的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在恢复期的头三个月内,各种功能障碍常有自然康复倾向,但针对瘫痪,语言障碍,治疗原则是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康复措施,侧重治疗,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1)偏瘫的合理治疗
①功能锻炼:适宜时间在急性期中风三周后即应进行,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避免过劳,注意体位的保持,保持 患肢正确姿势,预防偏瘫、痉挛模式的出现,肢体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防止关节粘连、变形,挛缩。并让患者想象患肢活动,配以按摩,以健侧带动患侧,以下肢促进上肢活动功能增强,由卧到坐,由坐到走,由扶走到独走,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逐渐由进食动作,洗漱动作,更衣动作,解便动作,家务动作,书写动作,读报动作,最后酌情以职业动作训练,为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这些训练是预防关节畸形,是康复治疗较重要的方法。有条件可采用一些器械进行康复训练。
②药物治疗:对气虚血瘀型,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亦选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阳上亢型,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心肾阳虚,治宜滋阴补阳,熄风开窍,方选地黄引子加减。痰瘀交阻型,宜降痰化瘀,活血通络,方选涤痰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为了加强肢体供血量,增加神经功能传导和营养神经等,可应用B族维生素,周围血管扩张剂,肌肉松驰治疗,以促进肢体的康复。
③理疗:选用直流电离子透入,低频波脊髓通电,头部脉冲超声强化治疗,促进拮抗肌群协调性的程控低频脉冲电刺激等均可适时选用。
④针灸:以注重肢体功能恢复以及症状的消除改善,因症施针,随症加减,持续坚持治疗。
A、体针: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命门等穴,针刺时可接上脉冲电针机,每次刺激10分钟,每日1次,每疗程20—30次。
B、头针:运动区进针接脉冲电针机作通电刺激,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每10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再继续治疗,连续3—5个疗程为佳。武氏报道:头针不仅能治疗偏瘫,而且有预防脑血栓形成和复发之功能。
马氏认为:若发病时间长,久之不运动,会造成经脉呆滞,气血运行不畅,久则肌肉萎缩,肌张力减低,针刺效果不理想,若发病时间短,针刺施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较高,主张在恢复期即给以针刺治疗,石氏认为,针刺能调节人体微循环系统,改善气血运行,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目的。
(2)失语的合理治疗
非急性期中风者20%左右有言语障碍,言语功能恢复主要靠口语训练。
①言语训练原则是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持之以恒,由易到难,反复强化,由听到看,由看到说,由说到读,由读到写,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短语到会话,由朗读到背诵,按实际情况,灵活施行,是鼓励病人生存的动力。
l②针刺:A、体针取哑门、天突、廉泉、通里、风府、人迎等穴,每次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每10—20次为一疗程;B、头针取言语区进针接脉冲电针机作通电刺激,每次10分钟,每日一次,每疗程10次。
(3)延髓麻痹的持续治疗:
无论是两侧颈内A系统损害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或两侧基底A系统损害引起的,延髓麻痹均可发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等症状,治疗主要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以利于补充营养及进食。先以温水滴入练习吞咽动作,如有吞咽动作时,可试用少量半流质练习吞咽动作,喂饮食不宜过快,以免误入气管发生窒息,食物不宜过热以免诱发呛咳,针刺分别选用哑门、风府、上廉泉、天突、各穴进针后接脉冲电针机通电10分钟,每周三次,30次为一疗程。
三、非急性期中风的综合治疗需持续进行
在积极做好急性期中风的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后,采取一切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综合治疗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在康复治疗中避免新的损伤,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病情稳定,并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治疗,持续治疗不人为的放松,是加强巩固疗效的关键措施。因为非急性期中风疗程长,见效慢,故任何单一疗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非急性期中风的综合治疗,持续治疗是必然的。
1、心理康复治疗:非急性期中风者因疾病长时折磨,多有伤感,自卑、孤僻、紧张不安,绝望等对其康复极为不利,急需要心理康复治疗。因此对患者要多安慰,开导,关心鼓励,使之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接受各种功能训练和药物治疗,凡重视心理康复治疗者,其疾病转归较好。
2、综合性功能训练:中风急性期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而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功能锻炼,可减少致残率。首先要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避免过劳,以健侧带患侧,以下肢促上肢,由卧到坐,由坐到立,由扶走到独走,由大动作至精细动作。练习发声,识字,吞咽,听语指图,听写,由发顺音到唇音,由唇音到舌音,由舌音到齿音,然后跟随朗读单词,逐渐过渡到短句,长句和文章,最后达到自己朗读和书写。如患者语言障碍改善,动作灵便,将对患者的生活信心鼓舞很大,生活质量将相应提高。运动能使神经协调,促进功能恢复是早日达到康复的关键环节。
3、音乐疗法:音乐电疗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是当今受人青睐的,优美的音乐声的各种有规律的变化,将对人体产生积极地影响,能调达情志,降低血压,音乐电疗机输出的电流是一种经音频信号调制的同频谱电流,有独特的节律作用,不同的音乐可产生不同的电流脉冲刺激人体,利用耳听音乐与身体受音乐电流刺激的同步作用,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具有物理按摩,电动体操的作用。并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适当调节,从而改善患者情绪和行为,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据刘氏和史氏报道运用音乐电疗机疗法对非急性期中风偏瘫肌力和语言恢复都取得了满意疗效。而此法简单易行,家庭个人都易接受,又能分散患者注意力,无人照顾时也能解除病人寂寞,望能引起社会关注。
4、按摩疗法:《内经·素河·气血形态篇》日:病生不仁,以按摩。按摩手法常用有按、摩、推、拿、揉、拍、弹、滚、摇等并根据经络走行取穴,用先补后泻之法,即先轻后重,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的原则,使筋脉舒,血脉活,经疏络通,气血调和,扶正祛邪,松解肌肉粘连,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取得了一些效果。
5、针刺疗法:(1)体针:分组选穴,交替使用,对症取穴的原则。如失语者取百会,廉泉、金津、玉液穴,舌强语謇取哑门,四神聪,面瘫取定神穴,四白、下关承浆穴,上肢瘫取极泉配肩髎,曲池,合谷,曲池配肩髃,手三里,外关穴,下肢瘫取次髎,秩边,足三里,绝骨,委中,环跳,阳陵泉配阴陵泉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手法多以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一次,留针20分钟,10日为一疗程。两边交替进行,此疗法在中风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疗效肯定,易普及,受人欢迎。
(2)特种针法:
①头针疗法:头针是根据大脑皮层在头皮的投影区,且运用针刺的一种疗效肯定的方法,具有取穴少而精,简便安全,痛苦少的优点,根据症状分别选用穴,其手法多采用快速捻转,频率为200转/分,每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
②眼针疗法:近年报道增多,治疗主要选穴取双侧上下焦区,用30号5分毫针,常规消毒后,在每取穴穴距眼眶边缘2分处横刺进针,留针5—10分钟,起针后按压起针处,赵氏 用此法治疗偏瘫有效率为82. 5%,彭氏治疗有效率达97.5%,其机理目前不清。
③舌针疗法:根据不同的症状分别在舌体上取穴治疗中风非急期偏瘫有一定的效果,常用的以金津、玉液为基点,以0.5cm间距向左右两侧取穴,左三右四,七穴连线与舌系带垂直,先右后左,快速点刺,稍提插捻转。不足是病人痛苦,难以接受,但临床效果仍在继续观察之中。
④固定针法:择时循经取穴,择时以子午流注学说纳甲法以十二经络气血盛衰与穴位开阖的规律而施治的,张氏用此法治疗740例偏瘫有效率达93.3%,梁氏治疗477例总有效率为93.7%,有人用透穴法,上下配穴,蜂针疗法,电体针,电头针,耳针、火针,增加灸点火等法用临床也取得了可靠的疗效,使针灸治疗中风非急性期方法日臻完善。
6、瘫痪治疗机疗法:瘫痪治疗机根据经络系统理论和当代电学技术相结合,将现代电学的低频脉冲,交变磁场,远红外线辐射原理相结合在一起。集针灸电疗于一体综合作用于穴位,使筋舒血活,络通瘀化,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体现了针刺,温灸及现代电疗,磁疗作用,具有运动,生理性电刺激及心理疗法三种功能,刘氏用TC-ⅢB瘫痪治疗机治疗偏瘫60例,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但该机仍需进一步完善,病例仍需增加,但此发展了针刺疗法,仍为一大进步。
7、气功导引:此法是通过自我锻炼内气或接受他人之气,以气调节机体功能障碍,激发人本潜能,从而达到治疗非急性期中风之目的。此法可适应于一切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瘫痪卧床也能进行,把治疗局部调节整体,改善全身气血的运行结合起来,陈氏报道用气功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有效率达94.10%,对肌力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简易可推行的疗法。
张氏小雷达气功仿生仪是根据气功理论发明的,用机械方式自动接收地球磁场和宇宙能场,并将能场通过机械转换发射为人治病,它能以机代人,发放气功补气,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其治疗中风偏瘫101例,其雷达组明显优于针刺组,有临床实用价值,但仍需进行一步研究。
8、中风膏穴位贴敷疗法:中风膏用全蝎,丹参,元胡,丹皮为主药辩证加减制成16mm的药膏,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具有较强的益气强筋,通脉活血作用,用后短期收到增强肌力,回语开窍之功,周氏用中风膏观察228例中风后遗症有效率达92.11%,此方简便易行,适于服药困难者。
9、温泉浴疗法:温泉浴可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且对人体能补充微量元素,对瘫痪肢体康复有良好的作用,在温泉浴中配合按摩效果更佳,一般在病后六周后开始,水温不宜过高,不超过42℃,37—39℃为宜,但此需要一定条件,有条件温泉时需专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10、药枕法及烫浴法:药枕用杭菊花500g,冬桑叶500g,野菊花500g,辛荑花500g,薄荷200g,红花50g,冰片50g,将上药捣碎放入布袋制成枕头当作睡枕,具有清肝明目,镇静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对中风后遗症有一定作用,而且简便易行,各地均能进行。
烫浴法是根据《理瀹骈文》(外治医说)记载风瘫方对中风偏瘫恢复有一定疗效,用蓖麻300g,桃枝500g,柳枝500g,桑枝500g,槐枝500g,茄根500g将诸药切成2-3cm长,用纱布包好,加清水8—10倍后,浸泡半小时,然后煮沸20分钟,将药液滤入盆内,先用热气熏患肢,后用药烫洗,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15天为一疗程。
11、体外反搏疗法,体外反搏是依靠通过体外反搏机在人心舒张期时通过四肢和臀部气囊序贯挤压使四肢臀部动脉血液趋向心脏,主动脉有足够的反流血量,从而提高了主动脉舒张压,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同时增加了颈动脉和椎基动脉供血,脑血流量增加,使缺血半影区缺氧,酸中毒,水肿得到及时改善,促使侧肢循环形成和吻合肢开放,有利于缺血区脑细胞功能的康复,从而起到推拿按摩之功,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李氏用此机治疗80例非急性期中风患有效率为98.6%,是一新型的康复措施,但因基层医院难以普及,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束语
中风发生于中年以后,而40—60岁为发病高峰,这个年龄段的人在工作上,技术上具有丰富的经验,是有建树,出成绩的时期,如果一旦中风致残,无疑对病人及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对社会造成极大损失。
困此,全社会都应重视中风非急性期的康复治疗,给患者最大的关怀,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施行切实可靠,简便的治疗,加强护理,鼓励功能锻炼,中西结合,针药并用,激光、理疗、按摩、药枕、药熏浴、温泉浴等综合治疗,约占80%的病人能重新行走,生活自理,其中30%的病人可重返工作岗位。因此,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重返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们的工作:开设了中风后康复门诊(心脑血管专科门诊)进行了脑中风的预防和治疗,研制了健脑通脉胶囊,预防和治疗脑 中风的发生有确切的疗效。开设了中风后的综合康复治疗,收取了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