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石献,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E-mail:244143728@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左某,女,53岁。因“鼻塞、流涕反复”就诊。中医诊断:鼻鼽。辨证属阳虚肺寒。治以温阳散寒,宣肺通窍。陈学忠教授运用抗过敏汤治之疗效极佳!
关键词:抗过敏汤汤 鼻鼽 陈学忠 附片的剂量把握
左某,女,53岁。2024年10月15日,因“鼻塞、流涕反复数十年”就诊。
现病史:患者因“反复鼻塞、流涕”就诊,患者自诉数十年年前患者反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涕,服用西药,鼻塞用药均无明显改善。平素寒冷刺激后,每遇季节变化后,均出现鼻塞流清涕,春、秋、冬季明显,夏季减轻,时感眼、耳、鼻痒甚,晚上睡觉时鼻塞明显,无法正常呼吸导致无法入睡,白天头昏沉,伴乏力,畏寒,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纳可,二便调。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胖大,齿痕,苔薄白,脉沉。
诊断:鼻鼽
证型:阳虚肺寒
治法:温阳散寒,宣肺通窍
方药:抗过敏汤加减,方药如下: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麻黄10g 白附片60g 细辛10g 白芷15g
大枣30g 桔梗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大枣30g 当归15g
中药6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4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无明显改善,仍鼻塞,流涕,头痛,怕冷明显,自觉生活毫无兴趣。陈老仔细观察患者症状,及舌脉,属于典型的阳气虚损,治疗原则应当无误,但服药后无变化,当属阳气虚损甚,遂将附片量加至90g,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麻黄10g 白附片90g 细辛10g 白芷15g
大枣30g 桔梗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大枣30g 当归15g
中药6付,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4年11月5日三诊,患者诉此次服药后诸症已经明显好转。鼻塞流涕减轻,晚上已可入睡,只后背及腰部疼痛,陈老考虑其仍为少阴虚寒,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不利,加葛根100g,附片提至120g,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麻黄10g 白附片120g 细辛10g 白芷15g
大枣30g 桔梗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大枣30g 当归15g 葛根100g
中药4付,2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4年11月19日复诊,患者诉症状明显改善,寒冷刺激后未诉打喷嚏,鼻塞,晚上可以较好入睡,头脑清醒,精神转佳,生活也觉有乐趣,守方如下: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麻黄10g 白附片120g 细辛10g 白芷15g
大枣30g 桔梗15g 党参30g 五味子12g
大枣30g 当归15g 葛根100g
4剂,水煎服,2日一剂,每日3次,口服
2024年11月26日患者带其家属前来就诊时,自述现在各方面状态良好,近日降温都未出现鼻塞、流涕的症状,精力也觉充沛,还瘦了5斤,对陈老的治疗表示十分的感谢。
按:
过敏性鼻炎首见于《黄帝内经》,与中医“鼻鼽”、“鼻渊”、“脑漏”等相似,历代医家对该病均有描述,如《素问》曰:“鼽者,鼻出清涕也。”该医案中患者,数十年病程,久病当及肾,肾阳不足、肺卫不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患者阳气亏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聚上犯清窍,溢出鼻外则可见打喷、鼻流清涕、鼻塞等症状。属于典型的阳虚肺寒型鼻鼽,治宜温阳散寒,宣通肺气。
陈学忠教授自拟抗过敏汤是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桂枝汤加党参、当归、白芷、桔梗、五味子组成。临床中运用于阳虚肺寒型鼻鼽疗效明确,该方之方义在以往医案中多次提及讲解,此医案便不再叙述,而颇有意义之处在于陈老对于附片剂量的精准把握。
中医有不传之秘在于药量的说法,同样的一副药,只是调整了其中一位药物的剂量,疗效便天差地别。从初诊便运用60g,无明显效果,仍守方,唯独增加附片之剂量,90g,逐渐提至120g,随之疗效显著,至后续已无不适症状,该医案对学生运用附片的启发颇大。而说起附片的运用,便不得不提及近代将附片运用的炉火纯青的郑钦安先生,陈老也常常提及,让我们学习其相关的论著。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是机体抗病的主力,人体阳气具有生化作用、宣化作用和卫外作用;而阳气虚损,则诸症横生。而温扶阳气郑钦安最推崇附子,认为“热不过附子”,为热药“立极”之品。当患者明确诊断为阳虚肺寒证时,则当用大剂量附片以温阳散寒,防病重药轻。
郑钦安之《医理真传》中随处“峻补坎阳”“大补元阳”“大剂四逆汤”之语。可以说,他擅用附子,主要就体现在重用附子的剂量上。虽然郑氏没有留下医案,但据唐步祺先生讲,郑氏用附子常至100g、200g……超越常规用量,可谓前无古人。很多文献都记载,“他常用大剂姜、桂、附等辛温燥烈之药,治愈阳虚重证而饮誉蜀中”。能用附子也许并不难,而能用超大剂量者方显胆识。
现在诸多医家因为听说附片有毒,便对其生畏,殊不知中药本就是以药物之偏性纠正患病体质的偏性,若无这种“毒”,还真治不了病了。我们不要怕这种毒,而是了解如何用“毒”、去“毒”,核心在于针对大剂量附片的煎煮方法。临床上,当患者附片量至90克以上时,陈老会让其在第一次需要将附片先煎90分钟,随后再将其余药物一起熬30分钟。第二次再一起熬60分钟。将两次的药物兑在一起后均分服用。
而在附片药量的选用上,李可先生善用逐日累加的方法,即设定一个起始剂量,然后逐日增加一个定量,如5g或10g,一直吃到感觉舌麻或唇麻时为止,即以此时剂量降低10g,守方长服。但此法应限于舌麻或唇麻为止,麻木范围若再扩大,则为附子过量迹象。此法通常用于某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例。
四逆汤经文原方用的还是生附片,只是现在因为诸多原因,药房并不购买。所以我们现在在临床上能用到的基本都是炮制过后的附片,如果是正规的炮制过程下,本身已经大大降低了附片的毒性。
陈老常举例李可先生说“只要辨证准确,大量药物是不会中毒的,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是救命仙丹;相反,辨证不对,很小剂量也会出事的。”
这与陈老常常殷切教导我们的话不谋而和,要有理论自信,核心便是对疾病辨证精准的重要性,用附片的重点在于当用与不当用,辨证准确后大胆用药。这种心细而胆大值得学生们细细思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