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第3页)

日期:2013-07-14 来源:传承工作室 作者:传承工作室 阅读:1215
三、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
 
中西医结合防治的切入点
(1)基础研究
a基础理论: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转归及中医治疗的法则
b实验室研究
(2)药物
a有效验方 有效药物的提纯
b各种剂型,特别对靶器官损害药物的研制
c长效中药制剂的研制
(3)非药物治疗
 
1. 基础研究 
(1)基础理论研究:
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病理、分型、疾病的转归等的研究.陈可翼教授等认为:高血压病患者一般交感神经兴奋性、儿茶酚胺分泌水平较高,证属中医学的肝阳上亢及阴虚阳亢之体质。
基础理论研究
根据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进程的主要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可兼夹痰浊及(或)血淤之征。
高血压前期多素体肝阳上亢或长期郁怒不遏,耗伤肝阴,使肝郁化火;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嗜酒肥甘或饥饱劳碌致脾失健运,构成了初始病因。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痰湿中阻、气血亏损、肾阴不足、阴虚阳亢等中介病机。
高血压病形成以后,上述初始或中介病机仍存在或进一步发展,则会使内伤积损也进一步发展,引起脏腑失调,阴阳偏盛更为加剧。
如果气血淤阻于脑,则可出现脑梗死而卒中;或淤阻于心则为胸痹、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如果气血上逆,挟痰挟火于清窍,则可出现脑出血而卒中。如果内伤积损日久,伤于肾脾,使肾失开合,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即发生水肿,肾功不全等病证。
基础理论研究
有人对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归纳为:阴阳失调,痰淤互结,一般早期以阴阳失调为主;中期以痰淤互结为重、发展至后期,出现中风、冠心病、心衰和肾病、肾衰则痰淤互结、凝滞尤甚。
(2)实验室研究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如何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为依托来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实验室研究
许多研究者分别从体液、性激素、免疫、血液、循环等方面探讨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作了积极的探索。一些研究工作围绕靶器官的损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也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工作。
 
2、药物的研究
(1) 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根据:根据肝阳上亢、气滞血淤、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中阻、气血亏损、肾阴不足的不同表现,可分别选用平肝潜阳、理气活血、滋阴潜阳、调补阴阳、化痰祛湿、益气补血、调理心脾、滋阴补肾之天麻钩藤饮、血府逐淤汤、杞菊地黄汤、左归丸、右归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或归脾汤辨证使用。
研究有效经验方:前人或现在都有不少报道,应认真筛选,按循证医学的要求来寻找。
研究各种剂型,包括速效、缓效及长效剂型的中药制剂。传统中药汤剂,虽然药效好,但难长期服用。因此积极研究服用方便,疗效持久的中药制剂,是努力的方向,心脏方面比如就有速效救心丸,冠心滴丸等类似品种。
(4)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的研究。
目前有明显降压作用的中药和有效成分有汉防己(有汉防己甲素和异汉防己甲素),白花前胡(前胡丙素)、钩藤(钩藤总碱)、葛根(葛根素)、罗布麻、小蘖碱、莲心碱、淫羊藿、杜仲、野菊花、莱菔子等。
(5)探索研究防治靶器官损害的药物。高血压病主要的靶器官损害涉及动脉、心脏、肾脏、脑、眼底等组织和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左心室重构和血管重构,可引起心、脑、肾、视网膜的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重构损伤之一,是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有学者认为,引起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在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出现血淤、痰浊,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以血淤为主,兼有痰浊;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则以痰浊为主,兼见血淤或痰浊与血淤并见。
关于靶器官的中医治疗,应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在辨证施治、调整阴阳的基础上选方用药中重视活血化瘀、祛痰降浊药物的应用。
具体药物主要选用活血、化痰中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脂的药物。
活血药如丹参、川芎、红花、赤芍、苏木等。
现代研究认为其抑制左室肥厚的机制主要通过扩张血管,抑制心肌局部和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与释放,抑制胶原合成和间质的增生,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而实现,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分子机制正在研究中。
具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主要有活血化淤类,如蒲黄、丹参、赤芍、川芎等的成分和提取物及大黄蛰虫丸等;除湿化浊、祛痰散结类,如泽泻,决明子、大蒜等。 
目前中医药防治血管硬化、肾损害、眼底损害等的研究极少和缺如。今后应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和手段加强或开展这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3、非药物治疗
美国JNC7关于高血压前期的健康新理念,极大的加强了人们的危险意识。有资料表明,许多心脑血管卒中即发生在此期,具有随血压增高升高之势。这增加了人们有关高血压的知晓率、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资料更显示:中年和中年以上者高血压的余生风险为90%,或55岁血压正常者,90%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会发生高血压。这是多么巨大的公共健康负担。
因而积极开展高血压的一级预防非常重要,提示人们应该开始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类健康意识发展到今天,人们再不应是消极的等待高血压的到来,而应是积极启动起来,遏制其发生及发展。中医学在古代早有“未病先防”的理念。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加呼唤对健康理念的重视。
随着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积极探索有效、价廉、副作用少的抗高血压药物的同时,探索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更具有重要意义。
1995年世界高血压联盟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人类心脏健康的”四大基石”,再次将非药物措施列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基础。有研究认为,非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病主要有以下三个意义:
第一、控制高血压前期及轻度高血压,作为轻度高血压前3—6个月的首选或基础治疗;
第二、中、重度高血压辅助治疗,它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和服药次数,明显增强降压效果;
第三、预防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非药物治疗包括:
1、饮食:低盐、高蛋白、低脂肪、有助于降压的蔬菜、水果,以及减肥、限制酒烟、咖啡等嗜好。
2、体育锻炼:
体育活动有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通过体育活动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增加体质,更能减轻体重,防止肥胖,并能降低血脂、血糖。其降压机理可能是作用于大脑皮层与血管运动中枢,调整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血管的反应性,降低外周阻力,从而获得降压效应。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运动方式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如太极拳、放松功、气功、体操、散步、慢跑、爬山、骑车、游泳等。
3、矿泉浴、海水浴、桑那浴。
4、音乐疗法:社会应激是原发性高血压不容忽视的发病原因之一。高血压治疗中心理起重要作用,心理音乐疗法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音乐艺术途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环境疗法:
不良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影响,常给人们带来烦恼与不快,对防治高血压病不利。若有条件应在室内外栽花、种树。优美、洁净的环境会使人感到精神舒畅,使血压趋向稳定或下降。
如周围有绿色的森林,不但能使人悦目赏心,更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此外,森林、山涧、水傍、负氧离子极为丰富,故有条件宜常到这些地方去散步或钓鱼等,对防治高血压病大有益处。
6、 按摩、推拿疗法:
按摩可以调整大脑皮层功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对降血压、防治动脉硬化有较好的医疗价值。
7、针灸等:
临床证实:针灸对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而且具有降压作用快,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呈逐减趋势,尤以收缩压降低显著。
针灸降压的疗效机理主要是一种整体性调整作用,降低外周阻力,从而导致血压下降,使心脏功能改善。降压作用途径与神经体液有关。
针灸的方法:头皮针、体针、耳针、梅花针、滚刺筒皮针。以及磁疗法、艾灸、负压疗法、刺血疗法、穴位割治法、耳穴压迫及半导体激光耳穴照射、TDP疗法、穴位远红外线治疗、冷冻疗法、体外反搏、音乐、电疗等。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理念,就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从单纯药物依赖转向药物和非药物的结合治疗。我们体会是:非药物治疗对高血压前期和1、2级高血压疗效较好,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条件选用不同方法,如能坚持,可替代部分药物疗法,方可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疗法,以达到逐步减小药物剂量和巩固疗效的作用,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我们认为: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不但有效,而且疗效稳定,经济实用,易于掌握,病人乐于接受,无副作用,便于普及和推广。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