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日期:2015-05-06 来源:传承工作室 作者:传承工作室 阅读:1155

一.病名

(一)中医病名

中风 国标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序号:4.11)TCD编码:BNG080

(二)西医病名

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定义

(一)中医定义:

因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謇不清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二)西医定义:

脑供应血管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相应血管的闭塞,并由此产生血管供应区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群临床综合征。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 CT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头昏、头痛,走路不稳,舌淡红,苔白,脉弦。

2)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4)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四、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活血通络为主要治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活血通络之品。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

柔肝熄风汤(自拟方)。主要用于肝阳上亢为主,兼有血瘀阻络表现者。在平肝潜阳熄风的基础上加活血通络药物。

  15g      30g   蔓荆子30g       30g

  30g    30g      15g       30g

川牛膝30g      6g      6g        30g

睡眠差者加用酸枣仁15g、首乌藤30g,颈动脉有斑块者,加用土鳖虫30g、蒲公英30g,大便干结者加赤芍30g、或加火麻仁30g,或加生白术80g、枳实30g(如腹中胀气明显,以枳壳30g取代枳实),兼有肾虚者,加桑叶30g、淫羊藿30g、制首乌30g

中成药:兼有血瘀阻络者,可选用脑心通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脉血康每天三次,每次3粒,通心络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

天麻钩藤饮加减。主要用于肝阳上亢而血瘀阻络表现不明显者。

  15g      15g    石决明15g      30g

  30g      15g    桑寄生15g      15g

  15g    益母草15g      15g    首乌藤30g

2.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60g      10g      10g      15g

  15g      15g      15g    鸡血藤50g

  6g       6g       2

气虚严重者,加大黄芪剂量为100g,睡眠差者加用酸枣仁15g、首乌藤30g或加茯神15g,颈动脉有斑块者,加用土鳖虫30g、蒲公英30g,大便干结者加大赤芍剂量为30g,或加火麻仁30g,或加生白术80g、枳实30g(如腹中胀气明显,以枳壳30g取代枳实)。

中成药:兼有血瘀阻络者,可选用脑心通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脉血康每天三次,每次3粒,通心络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

3.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主要用于热象不甚者。

  15g      15g    石决明15g       30g

  30g      15g    桑寄生15g       15g

  15g    益母草15g      15g     首乌藤30g

  羚角钩藤汤加减。主要用于热象较著者。

羚羊角15g    生地黄30g      15g      15g

  15g      15g      15g      15g

  30g    炙甘草10g      15g

热象严重者加用黄芩15g、黄连10g,血瘀阻络严重者,加用丹参30g、川芎15g、川牛膝30g,水蛭6g

中成药: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牛黄清心丸。兼有血瘀阻络者,可选用脑心通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脉血康每天三次,每次3粒,通心络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

4.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法半夏15g      15g      15g    化橘红15g

  30g      15g      15g      15g

  15g    炒白术15g    炙甘草10g      15g

颈动脉有斑块者,加用土鳖虫30g、蒲公英30g,大便干结者加大赤芍剂量为30g,或加火麻仁30g,或加生白术80g、枳实30g(如腹中胀气明显,以枳壳30g取代枳实)。

中成药:可选用脑心通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脉血康每天三次,每次3粒,通心络胶囊每天三次,每次3粒。

5.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代赭石30g    30g

  15g      15g      15g    川牛膝30g

川楝子10g      30g      15g      15g

炙甘草10g

风阳上扰明显者,加用天麻15g、葛根30g、蔓荆子30g,血瘀阻络严重者,加用丹参30g、川芎15g、川牛膝30g,水蛭6g,颈动脉有斑块者,加用土鳖虫30g、蒲公英30g,大便干结者加大赤芍剂量为30g,或加火麻仁30g,或加生白术80g、枳实30g(如腹中胀气明显,以枳壳30g取代枳实)。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可选用脑心通胶囊每天三次,每次1.2g,脉血康每天三次,每次0.75g,通心络胶囊每天三次,每次0.78g

()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辨证属于热证者,选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

(三) 中医特色疗法

1. 针灸治疗

⑴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⑵针灸方法

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

主穴:百会、四神聪、头维、风池、太阳、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等。

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血管性痴呆、肩手综合征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肩手综合征可加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语言言语障碍可加针风池、翳风、廉泉等。

头针加太冲

适应症:肝阳上亢等引起的头昏、头痛患者。

操作方法:取穴:百会、四神聪、头维、太阳、风池、太冲;手法:弱化手法;强化手法。

注意事项: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②体针

适应症: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肢体麻木、疼痛、走路不稳者。

操作方法:取穴:肩髎、曲池、手三里、臂臑、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手法:弱化手法;强化手法。

注意事项: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2.熏洗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可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2次或隔日1次。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配合治疗。

3.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4.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四)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血脂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等。(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五)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

(六)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1.起居护理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起居规律,对活动无耐力,易疲惫者,为其提供舒适的便于活动的病房,常用物品放于显眼和易于拿取的地方,利于患者日常活动。

3)鼓励病人力所能及的自理日常生活,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对于一些记忆力严重减退,定向力障碍的病人需24小时留陪护。

2.情志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耐心与之沟通,使用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2)病人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对病人的情绪有良好影响,因此,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配合护理。

3.饮食护理

1)肾虚血瘀: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鼓励病人食用补肾之品如桂圆大枣汤、山药瘦肉汤等。忌辛辣寒凉食物。

2)髓海不足:饮食宜食入黑芝麻、核桃、胡桃肉等生髓之品。

3)脾肾两虚:宜食入补脾益肾之品,如山药,枸杞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豆芽、黄瓜、香蕉、桔子等,忌辛辣肥甘厚味和刺激性食物。

4)肝肾亏虚:饮食宜清淡、低脂,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嘱病人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忌油腻、生冷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服用蜂蜜、麻仁丸等。

 5)痰浊蒙窍:宜食入白萝卜、荸荠、紫菜、薏苡仁、红小豆儿祛浊之品等,少食肥甘厚味。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见附件1)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l指数(见附件3)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见附件4)评价病残程度或日常生活的依赖性。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见附件2)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等进行评价。

2.入院1520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