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名:
(一)中医病名
眩晕
(二)西医病名
高血压病
二、定义:
(一)中医定义
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二)西医定义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肝肾亏虚,血络瘀阻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2.气虚血瘀证:眩晕、头痛、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下垂、舌淡苔白、脉弱。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肝火上炎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肝肾亏虚,血络瘀阻证
治法:滋肾柔肝 化瘀通络。
方药:柔肝熄风汤加减(自拟)。
葛 根60g 牛 膝30g 川牛膝30g 生地黄20g
白 芍18g 川 芎15g 天 麻15g 龙 骨30g
牡 蛎30g 丹 参30g 山 楂30g 等
中成药:天麻素针、葛根素针、杞菊地黄丸。
2.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 芪30g 白 术15g 柴 胡12g 升 麻12g
晒参须30g 陈 皮15g 炙甘草6g 地 龙18g
川 芎10g 红 花10g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黄芪针。
3.痰湿壅盛证
治法:化痰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12g 白 术15g 天 麻15g 葛 根30g
蔓荆子25g 化橘红15g 茯 苓15g 甘 草6g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天麻素针。
4.肝火上炎证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2g 黄 芩15g 栀 子12g 泽 泻12g
车前子15g 生地黄25g 柴 胡12g 甘 草6g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菊明降压片、当归龙荟丸。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血络瘀阻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湿壅盛证:可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三)中医特色疗法
内病外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丰富独特,简便易行,疗效确切,近年应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与西药降压相比,该方法具有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简便易行等特点
1. 穴位埋线法:
用一次性药物埋线针将药浸羊肠线在双太冲穴进行穴位埋藏,20天一次。
2. 浴足法:
药用葛根100g 怀牛膝30g川牛膝30g川芎15g吴茱萸10g肉桂10g夏枯草30g煎汤约500毫升,兑水至5000ml,泡脚30分钟,每晚一次。
3.体针疗法
主穴:曲池、足三里、太冲
备穴:三阴交、内关等
操作: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每次留针3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
4.耳穴贴压法与耳针法
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上,每天按压2~3 次,每次5 分钟,10 次为一疗程。
选中小动脉、肾、毛细血管、肝、前列腺、降压沟等耳穴,针刺后用点燃的艾卷烧灼各穴的针尾部,使整个耳廓部位发热发红为度。10天为一疗程。
5.穴位贴敷法
中药药泥敷贴:涌泉穴,每晚一次,7天为一疗程。
纳脐疗粉(吴茱萸、川芎各半,混合研为细末)取神阙穴消毒后,纳粉3-6g,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3日换药一次。
(四)其他疗法
1.养生调摄方法见表1。
表1 防治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调摄法
措施 |
目标 |
收缩压下降范围 |
1.修体态 |
减重: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体质指数保持20~24kg/m2 |
5~20mmHg /减重10kg |
2.节饮食 |
膳食限盐: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 |
2~8mmHg |
减少膳食脂肪: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加新鲜蔬菜400~500g/d,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250g/d,食油20~25g/d,少吃糖类和甜食。 |
—— |
|
4.适劳逸 |
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
4~9mmHg |
5.畅情志 |
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
—— |
6.忌烟酒 |
戒烟;限酒:不提倡饮酒(特别是高度烈性酒),尽可能戒酒;如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精量不超过25克,即葡萄酒<100~150ml,或啤酒<250~500ml,或白酒<25~50ml;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 |
2~4mmHg |
7.常随诊 |
门诊健康教育和照顾受试者利益:主动热情服务、最大限度保护受试者利益、及时处理可能的严重不良事件、积极向受试者及其亲属或陪人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随时帮助病人解决医疗有关问题、密切与受试者的联系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
—— |
2.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和针灸器具(针灸针、艾条、刮痧板、拔火罐等),可选用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中药浸浴设备。
(五)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合理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六)护理
包括基于血压波动性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规律的调神摄生、因时起居、择时服药、排痰通腑等。
1.起居护理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
(2)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切勿摇动床架,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动作宜缓慢,防止跌倒。
(3)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4)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如实做好记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5)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2.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2)肝肾亏虚、血络瘀阻:饮食宜富营养,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
(3)气虚血瘀:宜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可常食小米、山药、大枣、胡萝卜、鸡肉。
(4)痰湿壅盛: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5)肝火上炎:饮食以清淡为主,宜食山楂、淡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
3.情志护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
(2)情绪易激动者,讲明情绪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3)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减少探视人群,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养空间,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分散心烦焦虑感。
(4)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4.功能锻炼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选择舌操、降压操等进行功能锻炼,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进行功能锻炼。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症状是否明显缓解(证候计分下降≥50%)。
中医症候疗效积分表
项目 |
分级 |
程度特点 |
积分 |
|
头痛 |
0级 |
无 |
0 |
|
|
1级 |
轻,偶有头痛,持续时间较短 |
2 |
|
|
2级 |
较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繁 |
4 |
|
|
3级 |
明显,持续1天以上,不能忍受,需要药物治疗 |
6 |
|
眩晕 |
0级 |
无 |
0 |
|
|
1级 |
轻,偶有头晕,不影响日常活动 |
2 |
|
|
2级 |
明显,活动转侧加重,休息可以缓解 |
4 |
|
|
3级 |
欲仆,持续性,影响生活工作 |
6 |
|
心悸 |
0级 |
无 |
0 |
|
|
1级 |
偶有发作,不影响活动 |
2 |
|
|
2级 |
经常发作,活动后明显易现,休息缓解 |
4 |
|
|
3级 |
持续或休息不能缓解 |
6 |
|
失眠 |
0级 |
无 |
0 |
|
|
1级 |
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 |
2 |
|
|
2级 |
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但尚能坚持工作 |
4 |
|
|
3级 |
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
6 |
|
耳鸣 |
0级 |
无 |
0 |
|
|
1级 |
间歇发作,程度轻,不伴听力障碍。 |
1 |
|
|
2级 |
持续发作,程度较重,伴轻度听力障碍 |
2 |
|
|
3级 |
程度重,影响工作和睡眠,伴中度听力障碍 |
3 |
|
2.降压疗效评价标准
(1)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
(2)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
(3)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等。
(1)显效:上述症状消失。
(2)有效:上述症状减轻。
(3)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4.疾病病情评价
推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降压目标:年轻人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130/80mmHg;60~69岁<140/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70~79岁<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130/85mmHg;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 者<125/75mmHg。
(二)评价方法
推荐同时采用肱动脉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评定降压疗效,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评价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
1.肱动脉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根据偶测SBP平均值下降>10mmHg以上作为疗效判定,分别计算治疗有效率和血压达标率。治疗有效:SBP下降>10 mmHg;降压达标:SBP<140mmHg,且PP<60mmHg,同时舒张压适度下降(不低于60~70mmHg)。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1)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85mmHg,或降低20mmHg以上;(2)有效:DBP下降<10mmHg但降至<85mm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双期高血压: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标准,综合判定。
2.动态血压负荷值和昼夜节律
检测24h、日间、夜间的平均SBP和DBP,日间和夜间的SBP负荷、DBP负荷,24h平均动脉压(24h mean blood pressure,24hMAP),心率。
定义:(1)降压值为治疗后每小时平均血压减去观察期相同小时内的平均血压得到的差值。(2)24h MAP=24h SBP-24h DBP /3+24h DBP。(3)根据脉压=平均SBP-平均DBP,计算24h PP。(4)血压负荷值为血压高于正常的次数百分率,以血压负荷值>30%作为诊断血压升高的指标之一。(5)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以<10%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规律变化即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日间平均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杓型血压节律;否则为血压非规律变化,即非杓型血压节律。
3.早期肾功能改变
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 者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微量白蛋白<300mg/L或转阴;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降低至少1个等级(即由300mg/L降至100mg/L、50mg/L、20mg/L或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