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名:
(一)中医病名
脑络痹 国标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序号4.24)
(二)西医病名
脑动脉硬化症
二、定义:
(一)中医定义
用脑过度,过食肥甘,房事不节,或年老肾虚,致精血亏少,经脉失柔,或痰浊瘀血阻滞,气血阻碍,脑失所养所致。以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头痛、眩晕、健忘、不寐、痉证、虚损以及情志改变,或有肢体麻痹,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二)西医定义
脑动脉硬化症是在全身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动脉发生弥漫性的粥样硬化,从而使管腔狭窄、小血管闭塞、脑实质的供血量减少、神经细胞功能障碍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与精神症状。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1)多发生在50岁以上,男性稍多于女性。一般起病缓,逐渐加重。
(2)头痛,眩晕,健忘,肢体发麻。可有情绪波动,喜怒无常,烦躁不宁,或焦虑多疑、固执、嫉妒等神情症状。
(3)血压常增高。血脂增高。可伴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经颅多普勒或脑血流图发现颅内血管壁硬化,弹性减退。
2.西医诊断:(参照1981年全国第三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修订的试行标准)
(1)轻度脑动脉硬化症
①年龄在45岁以上。
②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以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症状。
③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或主动脉增宽及颈动脉或桡动脉触之较硬;冠心病等。
④神经系统阳性征: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及/或吸吮反射阳性。
⑤血清胆固醇增高。
⑥排除其他脑疾病。
(2)中度脑动脉硬化症:
慢性患者应具备以下两条件:轻度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标准;有本病引起的下列症状(综合症)之一:痴呆,假性延髓麻痹,帕金森氏综合征,癫痫。
(3)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症:
为慢性重症脑动脉硬化病,应具有中等度脑动脉硬化病条件(也可伴卒中),病情反复加重,病变广泛,生活难以自理。
(二)证候诊断
1. 肾虚血瘀证:头晕健忘、腰酸软而痛、耳鸣、听力减退、足痿无力、阳痿或遗精、发脱齿摇、动作迟缓、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夜尿频、口唇爪甲紫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或弦或细弦。
2. 痰湿内阻:头痛而重,眩晕,恶心欲呕,健忘,纳少,舌暗苔腻,脉弦滑。
3. 肝阳化风:头部胀痛,眩晕目胀,失眠口苦,急躁易怒,手足麻木,舌红,苔薄,脉弦。
4. 气虚血瘀:头昏头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见肢体麻木,舌暗红有瘀斑,脉虚而涩。
5.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6. 阴阳两虚: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 舌淡少津,脉弱而数。
四、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健脑通脉汤(自拟)
淫羊藿20g 何首乌(制)12g 熟地黄12g 菟丝子(炒)12g
黄 芪30g 丹 参30g 川 芎12g 山 楂12g
桑 叶12g 酸枣仁(炒)20g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健脑通脉片(四川省食药监局批准的医院制剂Z20080788)
2. 痰湿内阻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9 g 白 术12 g 天 麻6 g 茯 苓15 g
化橘红10 g 甘 草3 g 等
中成药:二陈丸等
3.肝阳化风
治法: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 麻9 g 钩 藤12 g 决明子18 g 栀 子9 g
黄 芩12 g 川牛膝12 g 茯 苓15 g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4.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化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桃 仁12 g 红 花6g 黄 芪30 g 川 芎10 g
赤 芍12 g 当 归10 g 地 龙3 g等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
5.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
北沙参12 g 麦 冬12 g 当 归10 g 生地黄18 g
枸杞子12 g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6.阴阳两虚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二仙汤加减
淫羊藿15g 仙 茅12 g 巴戟天12 g 当 归12 g
知 母12 g 黄 柏12 g等
中成药:龟鹿二仙膏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血塞通、葛根素静脉滴注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亦可选用具有益气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以益气。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
(1)体针:交替针刺人中、四神聪、本神、足三里、太溪、悬钟及百会、大椎、命门、肝俞、肾俞2组穴位和中脘、丰隆、内关及涌泉、人迎、风池2组穴位等。
(2)使用多针透刺(百会透四神聪;神庭透当阳,再透上星;首面透鼻交;定神透水沟;足三里透丰隆;风府透哑门;大椎透身柱;命门透肾俞;内关透神门;复溜透太溪)。
2.穴位注射:人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于双侧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行穴位注射。
3.耳针:取神门、皮质下、肾、脑点、枕等耳穴(双耳取穴),每日1次,每次2~3穴,20次为1个疗程。
4.刺血:取中冲、天枢,配穴取涌泉、劳宫。方法:三棱针直刺皮下1分深,放出4~5滴血,主配穴隔日1次。
5. 康复训练
(1)语言功能
为了使其尽快恢复语言功能,医护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讲话。发病3天后,即可开始语言早期功能训练。从发音器官训练开始到发单音、双音、单字、单词、短语,并加强口部肌肉练习:鼓腮、吹气、转舌。尽量给患者提出易于回答的问题,让患者用“是”、“否”回答;对感觉性失语的患者,要强化语言训练,反复练习,坚持不懈,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2)手指训练
手指节奏操:用拇指(下面把拇指称为第1指,食指称为第2指,依次类推)依次揿按其余4个手指的指尖,其中按第2指2次、第3指1次、第4指3次和第5指4次,再按第4指3次、第3指1次和第2指2次,即采用2134312的顺序揿按,如此左右反复10~20遍;②手指旋转功:双手10指的指尖相互接触,组成半球形;双手第1指脱离接触,然后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10次,然后第2、第3、第4和第5指相继脱离接触再旋转;再改为双手的两对手指同时进行旋转,如第1、2指,第2、3指,第3、4指和第4、5指,正反旋转各10次;最后为3对手指同时正反旋转。
(四)饮食疗法
1.予低盐低脂肪清淡饮食。
2.猪脑炖淮杞:猪脑1个,山药、枸杞子各15克,加适量水炖熟服食。
3.鳖鱼骨髓汤:鳖1只(宰杀洗净切块),猪脊髓150克,调料适量,加清水煲至烂熟,吃肉饮汤。
4.核桃芝麻莲子粥:核桃仁、黑芝麻各30克,莲子15克,粳米适量,加水煮粥服食。
(五)西药治疗
对脑动脉硬化症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动脉硬化的防治,以及增加脑血供、改善脑循环,对精神与神经症状予以对症处理。
1.降低血脂药物
(1)维生素类:维生素B6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50~200mg/日,静脉注射共20天。大量维生素C 0.5-1.0g/日或维生素B12 500~1000μg/日,肌肉注射,均对类脂质代谢产生有利影响。
(2)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10mg Qn能降低血脂,稳定脂质斑块,缓解动脉硬化。
2.扩血管药物
(1)维脑路通:0.1g,每日3次,口服。
(2)尼莫地平:20mg/片,每次一片,每日2-3次。
3.激素治疗
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可用小剂量可的松治疗,每日25~30mg,可使老年人动脉硬化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好转,也使之活跃而情绪愉快。对于绝经前期脑动脉硬化的妇女可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对脑动脉硬化症合并有脑缺血或脑梗塞者,可应用固醇类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每次5-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
4.对症治疗
头痛、失眠、烦躁不安患者,可适当选用安神镇静药物,如安定、阿普唑仑等药物。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氯丙嗪25~50mg,每日3次;或丙咪嗪25mg,每日3次(有心肌梗死者慎用);或多虑平150~300mg/日。对出现锥体束征的患者,可选用东莨菪碱、安坦、左旋多巴等药物治疗。
(六)护理
1.起居护理
(1)环境与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室内光线宜柔和稍暗,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重症宜卧床休息,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作息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2.饮食护理
(1)肾虚血瘀:饮食宜补肾活血,可食枸杞子、山药等。
(2)痰瘀内阻: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3)肝阳化风:饮食以低胆固醇为宜,可用玉米油菜油烹调,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气虚血瘀: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5)肝肾阴虚:可食黑芝麻,胡桃肉,山药,甲鱼,淡菜,银耳等滋阴补肾之品
(6)阴阳两虚:可食胡桃肉,山药,银耳等滋补食品。
3.情志护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患者保持乐观、豁达、平和的心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和烦躁等不良情绪。
(2)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昏、头痛、失眠等主要症状是否明显缓解(证候计分下降≥50%)。
1.1中医症候疗效积分表
项目 |
分级 |
程度特点 |
积分 |
|
头痛 |
0级 |
无 |
0 |
|
|
1级 |
轻,偶有头痛,持续时间较短 |
2 |
|
|
2级 |
较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繁 |
4 |
|
|
3级 |
明显,持续1天以上,不能忍受,需要药物治疗 |
6 |
|
头昏 |
0级 |
无 |
0 |
|
|
1级 |
轻,偶有头晕,不影响日常活动 |
2 |
|
|
2级 |
明显,活动转侧加重,休息可以缓解 |
4 |
|
|
3级 |
欲仆,持续性,影响生活工作 |
6 |
|
失眠 |
0级 |
无 |
0 |
|
|
1级 |
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 |
2 |
|
|
2级 |
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但尚能坚持工作 |
4 |
|
|
3级 |
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
6 |
|
记忆力减退 |
0级 |
无 |
0 |
|
1级 |
偶有记忆力减退 |
2 |
|
|
2级 |
常有记忆力减退 |
4 |
|
|
3级 |
记忆力明显减退 |
6 |
|
2.西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方案参照卫生部2002版《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血脂变化,部分患者观察彩色经颅多普勒(TCD)的变化。于治疗4—6周后作疗效评定。
(二)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内容制定。
1) 临床控制:证候总积分值减少90%以上,主要检查指标结果正常。
2) 显 效:证候总积分值减少≥70%,<90%,主要检查指标结果基本正常。
3) 有 效:证候总积分值减少≥30%,<70%,主要检查指标结果有改善。
4) 无 效:证候总积分值减少<30%。,检查指标结果无改善。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0%。
2) 显 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90%。
3) 有 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70%。
4) 无 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