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骆某 性别: 男 年龄:37 岁
地址:成都方池街
主诉:反复盗汗2年,加重半年
病史: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晚上睡眠时出汗,醒则汗止,但汗量不多,反复盗汗2年未予治疗。半年前每晚入睡后出汗量明显增多,常湿透衣服,曾在省院就诊,做胸片检查正常,诊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口服谷维素、维生素E等效果不明显,故求治于中医。现盗汗明显,每晚需换衣服。无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
虚烦少寐,手心发热,口干唇燥,饮食正常,小便黄,大便正常。
既往体质虚弱,性情急噪,饮少量酒,不抽烟。无特殊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 36.6℃ P 74次/分 R 18次/分 BP 124/70 mmHg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诊查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消瘦。皮肤温润,无黄染、水肿。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发现。面色潮红,神情焦急。咽部不充血,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正常,无啰音。心尖搏动及心浊音界正常,心脏听诊心率74次/分 ,律齐,无杂音,心脏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肝、脾,双侧肾区无叩痛。脊柱无异常发现。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正常。
舌体偏瘦,舌质红,苔薄少,乏津。脉细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7.2×109/L , N 0.64 L 0.30; RBC:3.8×1012/L, HB 115 g/L
辨证分析:
患者体质虚弱,阴液不足,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虚火伏藏于阴分,寐则卫气行阴,助长阴分伏火,两阳相加,心液被扰不能自藏,外泄作汗,《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而虚烦少寐,火耗阴津,乃见口干唇燥。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中医诊断: 汗证
阴虚火旺证
西医诊断: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处理:
(1)中医治疗: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生地黄30g 牡丹皮15 黄芩15g 丹参30g
黄柏 15g 龙骨30 g 牡蛎30g 山药30 g
浮小麦30g 黄连8g
共3剂 每日一剂 水煎服分三次服。
(二)复诊记录
服上药3天,盗汗明显减轻,未浸湿衣服,睡眠改善,仍有些疲乏。小便微黄,大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上方加黄芪30克,进一步益气敛汗,续服5剂。
体会:汗证的病机有多种,如肺卫失调、阴虚火旺、阳气式微、湿热熏蒸、正邪交争等,其中阴虚火旺是重要的病机之一。因为心主血,肾藏精。精神过用或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扰不能自藏,外泄作汗。
气虚多为自汗,阴虚则为盗汗。《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在实际临床中,阴虚火旺既可表现为盗汗,也可出现自汗。张景岳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匮也。”还进一步说明:“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查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此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如果患者出汗明显,不论自汗盗汗或二者兼有,只要存在阴虚火旺的病机,如有发热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征,则应滋阴降火,可选当归六黄汤为基础,进行加减治疗,收效较佳。
当归六黄汤由当归、黄芩、黄连、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等分及黄芪加一倍组成。本方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用治阴虚有火而致出汗的证候,以盗汗为常见。原书《兰室秘藏》下卷谓其是“治盗汗之圣药也。”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取其育阴养血,培本以清内热,是为主药。“三黄” 泻火除烦,清热坚阴,用为辅药;佐倍量黄芪,益气固表以止汗。综观全方配伍,一是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以使阴固则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二是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乃为内外兼顾之方,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于是内热、外汗皆可相应而愈。《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认为:“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贅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若见汗出甚者,还可加浮小麦以增强止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