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金某 性别:男 年龄:57 岁
主诉:反复发热50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5月余前因无意识的短阵性抽搐到华西医院就诊,做CT发现“颅内胶质瘤”,并行手术切除。术后一般情况良好,肢体功能逐渐恢复。50余天前患者作针灸康复治疗时不慎受凉,于当天夜间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9°C余,咳嗽咯痰不明显,遂到华西医院住院治疗,考虑由感染引起,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罗红霉素等抗生素静脉滴注抗感染后,无明显好转,体温持续于38oC左右,时高时低,伴皮肤疼痛,触之尤甚,溱溱汗出,身倦乏力,纳呆不欲饮食,小便黄。复查头颅CT示“颅内无复发灶”。效果欠佳,仍持续发热。遂到我院进一步治疗。
就诊时见身热不扬,每于午后开始发热,黄昏时达高峰,至夜溱溱汗出,热略减,全身皮肤疼痛,触之尤甚,头晕胸闷不舒,心悸、纳差,眠可,小便短赤,大便尚可。
既往史:5月前行“颅内胶质瘤切除术”。否认肝炎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居住条件可,吸烟30余年,2支/天,已戒5年。无饮酒嗜好。生育一女,配偶及女儿均体健。
家族史:否认遗传、代谢病史。
体格检查
T 37.8oC P 105次/分 R 21次/分 BP 128/88mmHg
发育正常,慢性病容,由轮椅推入病房,面色淡黄,神志欠清,反应略迟钝,自动体位。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瘀斑、蜘蛛痣及肝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舌质淡红,瘀暗,苔白黄厚腻,脉濡数。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动度一致,叩呈清音,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HR10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肿大,双肾区无叩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左侧肢体功能受限。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血常规:白细胞5.4*109/L,中性70%,红细胞3.8*1012/L,血红蛋白130g/L。
肾功:尿素4.1mmol/L,肌酐67.9umol/L,尿酸213.6umol/L。
肝功:谷丙转氨酶50.6U/L,余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中年男性,起病缓,病势缠绵。手术后耗气耗血,气血亏虚,元气不足,正值湿热交蒸之季,脾胃功能呆滞,内湿易于留困、停聚,此时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便可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合而酿发湿温。正如薛雪所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邪多由口鼻而入,如薛雪所说:“湿热之邪,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口鼻者,居于上,邪由上受,则直趋中道而归于脾胃。再加之湿为土之气,而脏腑之中,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属中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相引,故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重热轻之证。湿郁于表,卫气不得宣泄则发热,但热为湿遏故身热不扬。午后属阴,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故午后正邪交争较甚而身热亦较午前明显。湿郁卫表,清阳被阻,中焦气机不畅,则头晕、胸闷、心悸。湿邪留滞肌肉则身重乏力、肢体倦怠。湿邪溶于肌肤故皮肤疼痛不可触之。《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舌淡,苔白黄厚腻,脉濡数均为湿温之见证。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性属本虚标实。辨病为湿温,辨证为暑湿困脾。
中医诊断:湿温(暑湿困脾)
西医诊断:.右脑胶质细胞瘤术后
诊疗计划:
1.中药治疗:祛暑化湿、兼以益气
方药:三仁汤加减
豆蔻12g 薏苡仁30g 厚朴12g 淡竹叶6g
荷叶15g 佩兰12g 黄芩15g 黄连6g
六一散30g 山药60g 南沙参30g 晒参须15g
黄芪25g 芦根40g
配3付 水煎服 一日一剂 100ml tid
复诊:
9月29日复诊:患者服上方后半小时即汗出,热随汗退。体温(夜间)37.2oC ,午后体温最高达37.9oC,28、29日体温均正常。神可,汗出,二便调。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瘀暗,苔白腻,脉濡。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暑湿中阻,治以祛暑化湿、益气养阴,方药在上方基础上去黄芪、黄连,加豆卷20g,人参叶20g。
10月3日三诊:患者继服上方后体温正常,情况可。10月4日午后患者又感发热,以闷热为主,身热不扬,皮肤疼痛,轻触之尤甚,午后2点体温38.5oC。考虑为暑湿之邪缠绵未尽,患者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瘀暗,苔白黄腻,脉濡数,中医辨证为气阴亏虚,夹暑夹湿,治宜益气养阴、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去晒参须,南沙参加量为40g,山药减量为30g,加用藿香12g、连翘15g,方药如下:
豆蔻12g 薏苡仁30g 厚朴12g 淡竹叶6g
荷叶15g 佩兰12g 六一散30g 山药30g
南沙参40g 黄芪25g 芦根40g 豆卷20g
藿香12g 连翘15g
配3付 水煎服 一日一剂 100ml tid
10月8日四诊:患者持续发热,体温在38.3oC~39.2oC,6月3日体温38.2oC~39oC,每于午后体温开始升高,于4点至7点之间达顶峰,入夜体温徐降,但仍持续于38oC以上,身热不扬,恶风,溱溱汗出,皮肤疼痛不能触之,小便短赤、淋漓,解之不畅,体温升高时患者神志欠清,但呼之能应。诉心悸,胸闷不舒,纳差。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瘀暗,苔白黄腻,脉濡数,考虑患者现暑湿之邪仍有气份,卫气合并,既有脾郁卫表之表证,又有湿郁气份、脾湿不运之里证。患者虽有正虚,但目前以邪实为主,补之尚早,应去补益滋腻之品,开合腠理,清利小便,给湿邪以去路。中医辨证为暑湿中阻、闭郁肌肤,治宜解暑化湿,芳香化浊,透表开宣,方药为藿朴夏苓汤加减,方药如下:
藿香12g 淡豆豉9g 佩兰15g 厚朴15g
苦杏仁12g 豆蔻15g 淡竹叶8g 荷叶15g
薏苡仁30g 黄芩15g 六一散30g 连翘15g
3付 水煎服 1日1剂 100ml tid
10月12日五诊:患者服上方后体温37.5oC~38.2oC。感皮肤疼痛有所减轻,仍诉身热不扬,汗出则热退,肢体困重,小便短赤淋漓,食纳转佳。舌胖大有小齿印,舌质淡红,瘀暗,苔薄白黄腻,脉濡。中医辨证为暑湿中阻、闭郁肌肤,在上方基础上去丝瓜络,加生扁豆15g。并嘱若汗出甚则去淡豆豉。
10月16日六诊: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体温36.5oC。未诉心悸、胸闷,皮肤疼痛消失,食纳可,小便通畅,大便调。舌胖大,舌质淡红,瘀暗,苔白黄偏腻,脉濡,中医辨证为气虚暑湿中阻,治则为芳香化浊,淡渗利湿,方药调整如下:
藿香后下12 佩兰15g 厚朴15 苦杏仁12g
豆蔻后下15g 淡竹叶8g 荷叶15g 薏苡仁30g
黄芩15g 六一散30g 连翘15g 生扁豆15g
3付 水煎服 1日1剂 100ml tid
连续观察7天患者体温一直正常。后患者复查头颅CT示:胶质瘤术后(未见复发),胸部CT示:肺纹理多,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有钙化。摄胸片示:右胸上外带陈旧胸,膜钙化。CT及胸片均未提及肺结核,故“继发性肺结核”诊断可排除。患者于10月23日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