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某 性别:男 年龄:33岁
就诊日期:2008年9月20日 干支纪年:辛卯 节气:秋分前2天
主诉:反复头痛4年,加重2周。
现病史: 患者于4年前因过度紧张出现头痛,以前额为重,呈胀痛,食欲减退,乏力,经省医院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用阿司匹林及血管扩张剂头痛有所缓解,每逢受寒冷时疼痛加重,数年如此,未能根治,十分苦恼。近两周因早晨骑摩托车上班,头痛较增,以头顶及前额明显,夜晚睡觉自觉头部发凉,需用毛巾捂住才能减轻。时吐清涎,不热不渴,肢冷畏寒,口淡乏味,大便正常,小便较少。
既往史:否认肝炎及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及输血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
体格检查:T:36.3℃ P:74次/分 R:20次/分 BP:170/100mmHg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诊查合作。发育正常,身体较胖。皮肤温润,无黄染、水肿。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发现。测BP 110/75 mmHg,咽部不充血,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2次/分 ,心律齐,心脏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叩痛、反跳痛。未扪及肝、脾、肾,脾及双侧肾区无压痛、叩痛。脊柱无异常发现。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正常。
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
辅助检查:
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检测(TCD):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头痛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
中医论治:温中补虚,养血通脉
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吴茱萸12克 党参30克 当归15克 桂枝15克
赤芍15克 细辛10克 川芎30克 细辛10克
白芷20克 蔓荆子30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服,1剂/日,共3剂。
(二)复诊记录
服药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肢冷略好转,饮食增加,吐涎渐减,舌质淡红,苔白,脉沉。以上情况表明方药与证情适合,诸症减轻,而小便清长,较平常为多,此缘阴寒下降,阳气上升,中焦得运,决渎复常,大便略稀,湿邪较重,于上方减陈皮加土茯苓30克,以增强健脾除湿之效,药物如下:
吴茱萸12克 党参30克 当归15克 桂枝15克
赤芍15克 细辛10克 川芎30克 细辛10克
白芷20克 蔓荆子30克 土茯苓30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服,1剂/日,共5剂。
心得体会:
陈老师认为患者头部受寒,寒为阴邪伤阳,以致阳气不振,浊阴引动肝气上逆。正如《伤寒论》所谓:“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颠顶,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冷庐医话•头痛》篇指出:“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因此病人头痛以头顶及前额明显;由于中焦虚寒,如胃失和降,故时吐清涎;经脉受寒,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则畏寒肢冷;寒凝经脉,血行不利,阳虚失温,故头部怕冷;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为虚寒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