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路涛1 周兴林 1陈学忠2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员.新都区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502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员.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四川 成都610014,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中年女性因“气短、呼吸不畅、汗多、背痛”,诊断为“虚损,气陷证”陈老运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理论为核心,结合《内经》《金贵要略》对"大气下陷"的论述,探讨气陷证的病机、辨证要点及升阳举陷法的临床应用。投以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提之品,7剂后症状显著改善,印证了"虚者举之"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气陷证 升陷汤 陈学忠
病案
吴某某,女,50岁,教师(2025-07-09)初诊
主诉:反复头晕,多汗3年,气短,胸闷1月。
现病史:患者3年前反复出现头晕,午后潮热,汗多,轻微活动后汗能湿衣, 1月前出现头晕,多汗,气短,胸闷,讲课及稍活动后感上述症状加重,气短需深吸气方感舒畅,休息时头晕自汗稍好些,但仍感气短,上气不接下气,胸闷,时常需深吸气,胸背部疼痛不舒,睡眠浅,易惊醒,无咳嗽咳痰,纳可,大小便可。
查体:舌胖大质偏淡,苔薄黄,脉沉细弱。
患者有“焦虑性抑郁症”病史5年,长期口服:文拉法辛治疗。
辨证分析:患者长期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站立讲课耗伤宗气,宗气积于胸中,贯注心肺,助心行血,司呼吸,宗气的强弱直接关联呼吸,因长期发声至宗气损耗,则大气下陷,所以气短,呼吸不畅,宗气不足,则胸闷不舒,胸背疼痛不舒,清阳不升,则头晕。舌胖质淡为气虚,薄黄苔提示虚中夹热。脉沉细弱,也提示气虚。
诊断:虚损(气陷证)
治法:升阳举陷,益气固表
方药: 黄芪50g 人参30g另煎 柴胡15g 升麻10g
盐知母10g 醋五味子12g 桔梗15g
7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2025-07-23)
患者欣喜气短减轻,呼吸较前通畅,汗出减少,胸闷消失。病情大好。
舌体稍胖,淡红,苔薄白。治疗上效不更方,按原方再服7剂。
方义:方中重用黄芪50g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人参30g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两药相辅相成,使胸中之宗气得以充盈,又推动气机;桔梗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微温。主胸胁疼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用于此,正好对症胸背疼痛不舒,且该药为诸药舟楫,载要上行,以达胸肺;五味子宁心安神,养阴收敛止汗,固气;柴胡升麻辅助黄芪人参升举胸中下陷之大气;知母清热的同时兼具制黄芪的燥。黄芪配伍知母:张锡纯经验,黄芪性温,知母性凉,相配则"黄芪补而不热,知母凉而不寒"。 柴胡、升麻协同:李东垣《脾胃论》强调此二药"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本案用量比例(柴胡15g:升麻10g)符合"柴胡升少阳,升麻升阳明"的配伍法则。人参辅助黄芪补中益气,五味子收敛,一则防精气外泄,二则收敛止汗。
按语:气陷证的经典源流,《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此条文详细阐述了宗气和呼吸之间的因果关系。陈老常教导我们重视经典条文,在讲述水液代谢是陈老多次引用《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此条文表面上虽说是讲述水液的代谢,其实也是精气的运行。张锡纯在升陷汤中对大气(宗气)下陷的论述尤为详尽。“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医学衷中参西录》不仅解释了病因病机和辩证施治,还列举了很多病案来说明加减化裁。
《金匮要略》中提及"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仲景所谓大气即为“正气”,正气恢复,病邪之气散去。正气者即包含:中气,宗气,元气,卫气,营气等一身正气。此案张锡纯所谓“胸中大气下陷”,应当属宗气亏虚,与仲景大气有异。临床中,我们常见中气不足和宗气亏虚,下面我们从化生,分布,发病机制和特点上来简要分析。
1. 从气化生成来说:中气是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是后天之气的根本;宗气是脾胃运化所生水谷之气和吸入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而成。
2. 从气的分布和循行:宗气积于胸中(膻中),贯注于心肺,上行于肺,循喉咙,走息道司呼吸,下注丹田(气海),并贯助心行血;中气主升清,推动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固摄内脏位置,协调肝脾升降,为中焦气机枢纽。
3. 发病机制和特点:宗气不足:临床表现呼吸短促,胸闷憋痛,心悸怔忡,脉结代;中气不足: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肢体倦怠,内脏下垂,气虚发热汗出,清阳不升致头晕头痛,脉细弱。
宗气和中气相互关联,又共同调节气机,两者相辅相成,使机体得以正常运行。临床上我们在面对中气不足时常选补中益气汤,然而宗气不足时我们选用升陷汤,组成上,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白术、人参、炙甘草补气健脾,养后天之本,当归养血,陈皮行气,使补而不腻;升陷汤重用黄芪,张锡纯认为黄芪偏燥,所以用知母滋阴润燥,桔梗载药上行,到达胸中,两方均有柴胡和升麻均为升举之功。在治疗上补中益气汤侧重于健脾益气以补中焦脾胃之气升阳举陷,使得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养四旁;升陷汤即上方去健脾益气养血之药(白术、当归、陈皮),加桔梗、知母化裁而成,加大黄芪用量,增强补气之力,加桔梗载药上行,引药入肺,开宣肺气,还能治疗胸痛心悸。两方用药稍有差异,治疗上也各有侧重。我在偶然的机缘巧合下,有幸跟随陈老学习,陈老不以我资历尚轻,仍对我谆谆教诲,帮助我打开了中医的大门,让我临床上循迹前行。在跟诊过程中,接诊大量病人已经耗尽精力,还为我们详细解释病因病机和其思路。督促我们注重经典,在临证中即可信手拈来,要求我们熟读诸家著作,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临床中陈老无论天寒暑热,仍每周准时出诊,陈老治学严谨,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屡试屡效方. [M]. 北京:学苑出版社.173-196.
2. 李志敏. 黄帝内经. [M]. 北京:京华出版社.60-62.479-483.
3. 张士卿.李铁军.金匮要略.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3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