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亚冰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深圳师承学员,深圳市肿瘤医院,主治医师,E-mail:281795925@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中年男性患者,反复汗多,近1月舌苔厚腻,觉皮肤发热(体温正常),身体怕冷。陈师辨为湿热蕴结证,治以分消湿热之法,效果理想。
关键词:汗多、白黄腻苔、分消湿热,寒热同调
案例:
何某某,男,50岁,2025年07月16日首诊。
主诉:汗多5年余
现在症:5年来头面、胸部、腋窝、肘窝等上半身汗出较多,汗出以白日为主。1个月来觉皮肤潮热,胸闷,偶有身体怕冷,诉不愿意加衣,且可吹空调。记忆力差,醉醒后双眼有飞蚊症,睡眠一般,大便略稀,每日1-2次,粘马桶。舌暗红,苔白黄厚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湿温病-湿热蕴结
辨证:身体冷皮肤热,不欲衣被,考虑真热假寒。湿热合邪,弥漫三焦,阻滞气机。
治法:分消湿热
方药:三仁汤合半夏泻心汤,加佩兰,大豆黄卷,南沙参
杏 仁10g 薏苡仁30g 草豆蔻15g 厚 朴15g
滑 石30g 半 夏15g 生甘草15g 黄 连15g
干 姜15g 人参叶30g 佩 兰15 豆 卷30g
南沙参30g
煎服法:14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5年07月31日二诊:诉汗减少,皮肤发热较前改善,偶有胸闷。小便赤,偶觉舌根干,不欲饮,无口苦。大便每1-2日一次,或每日1-2次,质稀,便粘马桶明显减轻。飞蚊症目前在西医治疗中。查舌苔较前变薄,厚腻苔范围减小。目前舌脉:舌暗红,苔白黄略腻,脉弦。
效不更方,本次小便黄赤,加入茯苓30g,考虑郁热,予以淡豆豉15g,荷叶15g,体现火郁发之。处方如下:
杏 仁10g 薏苡仁30g 草豆蔻15g 厚 朴15g
滑 石30g 半 夏15g 生甘草15g 黄 连15g
干 姜15g 人参叶30g 佩 兰15g 豆 卷30g
南沙参30g 茯 苓30g 淡豆豉10g 荷 叶15g
煎服法:14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讨论:
1. 辨寒热:
本案例患者“反复汗多,舌苔厚腻,觉皮肤发热,偶有怕冷,不欲加衣,大便略稀”。关于寒与热之真假,《伤寒论》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所云:“我们不能单凭一个现象就说这个病是阳证(或阴证),是病发于阳(或阴)......病人的喜恶往往能反映出本质的东西”。本例患者身冷,但不欲加衣,且能吹空调,皮肤发热,舌苔厚腻,陈师辨为“真热假寒证”。陈老师对经文的熟练运用,让我思考:临床重运用经经方的源头,仍然是熟记和背诵经文。
2. 辩邪气
虽汗出病史有5年,但舌苔厚腻及皮肤发热症状为近月新起,考虑湿温初起。湿热邪气侵犯上焦,因湿重于热,湿热裹结,热蕴湿中,湿郁热蒸,往往弥漫表里,而致卫气同病。恶寒,汗出,皮肤发热,为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的表现。湿温初起,亦有发热症状,但因热蕴湿中,不得宣扬,故有怕冷而发热不显,称为”身热不扬“,热蕴湿中,热不外扬,故舌苔白腻或黄腻,津液未伤,故口不渴。湿阻气机,故脉弦细。
3. 定治法
湿温初期,卫气同病的治疗,宜采用宣化湿热之法。
湿与热,如油裹面,湿包裹热,热依附湿,单纯清热易助湿,单纯祛湿易助热,故需分消走泄,使湿去热孤。如《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2条所描述“......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吴鞠通在本条分注中云“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我们参阅原文--《温病条辨》三仁汤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原处方使用三仁汤合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使用,考虑胸闷,恶寒及皮肤热等寒热错杂之痞症,予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甘调(干姜辛开,黄连苦降,人参甘调)。
纵观全方,陈老师紧扣“湿热蕴结”病机,以三仁汤为底,宣畅湿热、气机。加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同调。
4. 重调理:
交代患者禁忌食冷、甜之品,加之原方中未使用炙甘草及大枣等细节,体现了湿热分消,避免甘缓滋腻,展现了陈老师辨证思路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