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桂枝附子加葛根汤治疗汗多背冷一例

日期:2025-08-2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7

1.任亚冰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深圳师承学员,深圳市肿瘤医院,主治医师,E-mail:281795925@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医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老年女性患者,反复后背冷,汗多,无肢疼痛及麻木,偶有下肢怕冷。陈老师辨为太阳中风下焦阳气不足证,治以温阳通经之法,效果理想。

关键词:汗多、后背冷、温阳通经

案例:

叶某某,女,57岁,2025年07月10日首诊。

主诉:汗多伴后背冷3个月

现在症:汗出较多,后背冷,脖子发紧不适,不伴疼痛,偶有下肢怕冷。手掌脱皮,不伴皮疹及瘙痒。饮食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紧。

中医诊断:汗证-阴阳不调

辨证:太阳中风,阴阳不调。

治法:温阳通经

1)内服方药:桂枝附子汤加葛根,白芍易为赤芍

25g  附 片30g(久煎) 葛  根120g   15g    

炙甘草15g 大  枣30g

10付,每天1剂,每日3次煎煮,加生姜。

2)外洗方药:贯众50g   乌梅50g

5付,每2天1剂,每次2次煎煮。

2025年07月24日二诊:诉后背冷明显好转,汗减少,仍有脖子不适感,程度较前缓解。饮食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手掌脱皮好转。目前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紧。

效不更方,外洗方继续使用。内服方本次葛根增加为150g。处方如下:

25g 附 片30g(久煎) 葛  根150g   15g

炙甘草15g 大  枣30g

10付,每天1剂,每日3次煎煮,加生姜。

讨论:

本案例患者“汗多,后背冷,项紧”,根据“是证用是方”的用方方式,使用桂枝加葛根汤,考虑患者冷的症状存在,特别是后背冷及下肢冷,予以附子加入。全方朴实无华,方简力专。

1.关于桂枝加附子汤的部分解读及应用做如下整理:

01.许叔微对桂枝加附子汤的解读

宋朝名医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将《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和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相互参照,指出“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二者表面上“病名不同也”,实则“大同小异”——前者为过汗导致下焦阳气不足;后者本有下焦阳气不足。二者治疗均予桂枝加附子汤。

本例患者后背冷,汗出,伴下肢微冷,考虑下焦阳气不足,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有理有据。

02.吴鞠通医案:

“癸亥,二月十六日,唐氏,五十六岁,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六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炙甘草三钱,熟附子三钱 大枣去核,三枚。煮三杯,分三次缓缓服。十七日,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

2. 关于“阳加于阴谓之汗”在此病例中的应用思考:

“阳加于阴谓之汗”是《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中的一句经典描述,深刻揭示了汗液形成的生理机制,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阴阳互根互用”、“动态平衡”。“阳”是指阳气,具有温煦、推动、蒸腾、气化、固摄等作用;“阴”是指阴液(津液,血液等),是汗液的基础;“加”是施加、鼓动、蒸腾之意。因此  这句话的基础理解就是阳气作用于体内的阴液,使其得以从腠理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形成了汗液。唐代医家王冰在《素问》注释中,强调了阳气在汗液生成中的关键驱动作用,他指出,阴液虽然是汗液的来源,但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蒸腾和推动,阴液就无法被“气化”并输送到体表,更无法排出体外形成汗。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中指出“汗生于阴而出于阳,阳加于阴,气化乃行,故谓之汗。”他强调了汗生于阴,出于阳,汗液的排出依赖阳气(卫气)对腠理的开阖调控。

3. 启发思考

在汗证的治疗中,我们也重点强调重视阳气的蒸腾与推动作用,汗液的正常排出,离不开卫气的正常开阖。针对此病例,予以调整阴阳,调理营卫开阖,从汗液的理论来源处,抓住了汗证治疗的核心。是证用是方的经方思路,需要我们对经典条文的深刻理解,在多年前大学校园里,就烂熟于心的经典条文,在一次次的临床实践中,发挥闪耀的光芒。在继承创新的思想中,经方的适应症在慢慢扩大,也在服务更多更多百姓。感谢陈老师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