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炙甘草汤治疗阵发性房颤

日期:2025-08-2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8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温江师承班学员李颖,成都市温江区中医医院,E-mail:1076491678@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邓某某,男,87岁,因“反复心悸10+天”动态心电图:阵发性房颤,频发性室上性早搏,就诊于陈学忠老师处,予炙甘草汤治疗,获得显效。

关键词:心悸,阵发性房颤,频发室上性早搏,陈学忠

案例:患者邓某某,男,87岁,2025年01月16日首诊。

主诉:心悸10+天   

现病史:患者高龄,退休多年,和老伴袁婆婆在泰康养老中心康养,就诊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症状,伴乏力,疲倦,无胸闷,胸痛,心累症状,因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于25年 1月11日在泰康养老中心自己的医院泰康蜀园医院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频发室上性早搏9502次/24小时,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部分成对,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不愿使用西药及手术治疗,因其老伴袁婆婆20+年前在四川省卫生厅工作,经卫生系统熟人介绍师父医术高超,因曾患相同疾病找师父治疗过,效果很好,故此次患者邓爷爷生病后其老伴袁婆婆仍想找师父治疗,但因袁婆婆老俩口已退休20+年,已经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师父,且既往认识师父的熟人也已经没有联系,正不知所措时,好巧不巧因患者住的泰康养老中心距离师父坐诊的温江区区人民医院较近,也许是跟师父有缘,偶然间就看到了师父在此坐诊的消息非常兴奋,很快就挂到号来就诊。从25年1月16日初次就诊至8月7日,患者心悸症状基本消失,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房颤占比从最初的79.84%到目前消失 ,频发的室上性早搏减少,现总结病案分享给大家。

 

初诊2025年1月16日:患者形体较瘦,心慌,心悸,精神差,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 阵发性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9502次/24小时,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部分成对,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舌淡嫩,舌瘦小,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

中医诊断 心悸(气阴两虚、阴虚阳弱)

西医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频发室上性早搏

治法: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g   生地黄30g   人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火麻仁15g    阿胶15g另包 大枣30g

   桂枝15g    琥珀10g      甘松15g     茯苓15g

   自加生姜3片   

煎服法:5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0ml

吃完药后原方自行抓药5付,一诊共10付药。

 

二诊:25年2月20日,老俩口一进诊室就高兴的告诉师父好多了好多了,过年因师父停诊没办法来看病,但吃了之前5付药后自己明显感觉早搏减少,所以自行又去抓了5付药来吃,2月17日复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未见阵发性房颤,室上性早搏从9502次减少到4750次/24小时。继续开方5剂巩固疗效。考虑久病必瘀,在原方基础上加丹参30g活血化瘀。

方药: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g   生地黄30g   人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火麻仁15g   阿胶15g另包 大枣30g

  桂枝15g     琥珀10g     甘松15g      茯苓15g

  自加生姜3片  丹参30g

煎服法:5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0ml

 

三诊:25年4月17日,老俩口再次复诊,告知4月月15日复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占总心搏比率79.84%),室上性早搏从二诊的4750次/24小时减少到3024次/24小时,因早搏明显减少,非常开心,治疗有效,效不更方,继续开方5剂巩固疗效,加远志帮助睡眠。

方药: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g   生地黄30g   人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火麻仁15g   阿胶15g另包 大枣30g

桂枝15g     琥珀10g      甘松15g     茯苓15g

自加生姜3片  丹参30g     远志10g

煎服法:5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0ml

 

四诊:25年5月22日,老俩口再次复诊,告知4月月15日复查动态心电图:阵发性房颤1小时49分,室上性早搏从二诊的4750次/24小时减少到3024次/24小时,因房颤及早搏均明显减少,非常开心,继续开方5剂巩固疗效。

方药: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g  生地黄30g   人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火麻仁15g   阿胶15g另包 大枣30g

桂枝15g    琥珀10g     甘松15g      茯苓15g

自加生姜3片  丹参30g   远志10g

煎服法:5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0ml

 

五诊:25年6月19日复诊,患者因自我感觉病情稳定,无明显心悸症状,在此期间未去复查动态心电图,继续开方5剂巩固疗效,原方中考虑人参费用贵,换用太子参30g,去火麻仁,加首乌藤安神助眠。

方药: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g   生地黄30g   太子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阿胶10g另包   大枣30g    桂枝15g     

 琥珀10g     甘松15g     茯神30g     丹参20g

远志10g     首乌藤30g      自加生姜3片

煎服法:5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0ml

 

六诊:2025年07月16日患者复诊,诉病情稳定,故继续守方,跟五诊方药不变。

方药: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g   生地黄30g   太子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阿胶10g另包   大枣30g    桂枝15g     

 琥珀10g      甘松15g     茯神30g   丹参20g

  远志10g     首乌藤30g      自加生姜3片

煎服法:5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0ml

 

七诊:25年6月19日复诊,患者自诉无明显心悸症状,8月3日复查动态心电图:未见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8142次/24小时。治疗7个月左右患者多次复查动态心电图,房颤从占总心搏占比79.84%至目前房颤消失。提示治疗有效,继续5剂巩固疗效。

方药: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g  生地黄30g   太子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12g  阿胶10g另包  大枣30g  桂枝15g     

琥珀10g   甘松15g     茯神30g  丹参20g

远志10g   自加生姜3片

煎服法:5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按语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年龄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超过1/3。心慌、胸闷气短、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是房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有一部分房颤患者心跳缓慢,还可以表现为快速和缓慢的心跳交替发生,严重者可能会发生黑朦甚至晕倒。房颤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它除了是一种增龄相关性疾病,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房颤。如果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中的一种或几种,那么发生房颤的几率就会大大增高。这些疾病都可以使心脏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房增大,促进房颤的发生。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熬夜、吸烟和饮酒也会增加房颤发病的风险,饮酒量越多,房颤风险越大。肥胖会加重心脏负担,且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也容易诱发房颤。房颤最初往往是阵发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为持续性的,直至永久性的房颤。房颤若得不到规范的治疗,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早搏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心悸、心脏停跳感,可伴有胸闷、乏力、出汗症状、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早搏常见的病因有:1、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熬夜,过量摄入烟、酒、咖啡等;2、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或瓣膜性心脏病:3、药物因素或电解质紊乱:如洋地黄类药物、部分抗抑郁药、低钾血症等。早搏的筛查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据相关研究表明,普通心电图发现早搏患病率约为1%,而通过24h动态心电图发现早搏患病率则高达40%-75%。  

 从中医角度来说房颤,早搏均归属于中医”心动悸“的范畴,病因多半在于心气和心阴不足。大家都知道,人心都是肉做的,这块肌肉要想正常跳动,就需要充足的营养,这些营养,在中医看来,不外乎气、血、阴、阳。心气是心脏跳动的动力,心气充足,心脏收缩就有力,就能把心脏里的血挤出去,供给全身使用。一旦心气不够了,就会发生心肌收缩无力,心肌收缩无力,给全身的血就不够。大脑就会发射信号,让心脏多跳几下,以满足机体对血的需求。这就像两个人走路:有力气的人,一步可以迈很远,不慌不忙;而没力气的人,只能“小碎步”在后面紧赶慢赶,还不一定赶得上。所以,心气不足,往往会出现心慌,心跳加快,或者节律不整齐,这是一种“虚性代偿”,根本不是正常现象。

心阴,顾名思义,就是心脏所需要的一种阴液。阴主静,可以让心脏安静 的跳动,不急不躁。所以一旦心气阴两虚之后,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心慌不适,心律失常等症状。

此患者年老高龄,87岁,气血阴阳俱虚,导致心气阴两虚,阴虚阳弱,心失所养,故感心悸,出现房颤,早搏(频发室上性早搏,偶发室早)。患者舌像舌质淡嫩,舌瘦小,苔薄白,脉细弱,嫩舌主虚症,舌体瘦薄而色淡,提示气血两虚,血属于阴,结合脉像,诊断:心悸,病机气阴两虚,中医对心悸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治疗心悸的经典方剂经方中常用“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地黄、人参、大枣、阿胶、麦冬、麻仁、桂枝、生姜九味药组成,主治气阴两虚、阴虚阳弱之证,方中炙甘草补气生血、养心益脾,生地黄滋阴补血、充脉养心,人参、大枣补益心脾,阿胶、麦冬甘润养血,配合生地黄滋养心之阴血,火麻仁这味药既能润肠通便,还能润心脉(现代药理研究:火麻仁对受损的心肌细胞有修复作用),因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要通过润通小肠腑来治疗心脏,肠通心脏压力则减,这叫以腑治脏,桂枝、生姜温通心阳。原方中还有黄酒,在补阴药中加入三味阳药(桂枝,生姜,黄酒),目的在于用三分阳药推动阴药的运行,叫以阳化阴。师父在经方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创新加了琥珀,甘松两味药,琥珀,就是松树流下的树脂,掉进土里,经过千年万年后,形成的一种矿化物质,类似松香,但是比松香年岁久远的多。琥珀挺沉,所以《中药学》中,说它能“镇心安神”,就是把心神镇定住,心神定住了,心脏就不会慌慌张张的乱跳了。这当然是古代的一种认识,古人认为心藏神,神就像皇帝一样,最重要的就是镇定、遇事不慌。甘松这味药,闻着有股甜甜的气味。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理气健脾,一个是调整心率。理气健脾,可以促进消化,消化功能好了,气血才会充足,满足心脏对气血阴阳的需要,因为气血最终都是来自食物的。而甘松最重要的功能,还是恢复心律,这个药理作用,是经过多次实验后验证出来的,目前所用的一个中成药稳心颗粒成分中就有甘松这味药,用的就是它恢复心律的功能,古代很少有用的,是现代中药化学的一个结论。

 体会:说到房颤,早搏,有些患者可能会去做射频消融术,可这手术并非一劳永逸,50%的复发率总让人心里不踏实。还有一些患者不想做手术,想通过中医中药治疗看能不能恢复房颤,减少早搏,其实也是可以的。

但不知道大家在看整个病案的过程是否发现一个问题:患者早搏从一诊至四诊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早搏在逐步减少,从9000多降至3000多,五诊到六诊时未做动态心电图,至七诊时复查动态心电图,早搏反而较四诊后明显增加了有8000多,在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是因为治疗没效果,我开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仔细研究了下五诊,六诊后药方,炙甘草汤方药的基本架构没有变,只是在五诊后师父看到早搏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也在减少,考虑到药费贵,把里面的人参换成了太子参后服药2个周期,复查动态心电图早搏较四诊时增加了,但较一诊时还是在减少,分析原因考虑太子参补元气,补阴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如人参,毕竟人参有补气“药中之王”的美誉不是浪得虚名,换用太子参后导致治疗虽然有效,但力量较弱,所以早搏较前有所反弹,但好在患者信任师父能够坚持服药,房颤基本消失)。

这个病案,患者87岁高龄,经过长达半年的经方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后(从始至终纯中药治疗,未使用西药),阵发性房颤消失,频发室上性早搏明显减少,实属不易,这在我以前没跟诊师父学习时想都不感想,中药治疗心律失常这类疾病有这么好的效果,每一次跟诊后病案的总结都会让我更加的热爱中医,同时心里非常惭愧,自己也是中医专业毕业,可是毕业后因为大环境对中医的不认可,自己学业也不精,一度怀疑那些草药真的能治病吗?,以至于工作后丢弃中医很多年,直至遇见师父,承蒙师父不嫌弃,才跟随师父重新学习中医,目前感觉才刚进入中医的大门,所以从心底佩服师父,在国人大肆诋毁,摒弃中医的很长一段时间,师父仍等潜心学习中医,精进医术,才能有今天这样的学术造诣,对于这个患者,师父辨证精准,临证思路体现了对仲景经方的深刻理解,在原方基础上引入现代药理研究支持的两味药物(如甘松抗心律失常,琥珀镇静安神),体现了师父临证中守正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