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医案十七

日期:2012-05-06 来源:传承工作室 作者:传承工作室 阅读:445
 

姓名:熊某    性别:男            年龄: 49

主诉:发作性腹痛、腹泻4

病史:

患者于4年前开始出现间隙性腹痛、腹泻,多在受冷后或焦虑、抑郁,情志不畅时发作,发作时大便稀溏不成形,甚至为水样便,量少,2/日,无发热、腹痛,无脓血便、黑便、里急后重及恶心、呕吐等,开始华西医大院就诊,检查,肝功、腹部B超、肠镜检查均未进异常自服黄连素片、归脾丸等药,效果不明显,继续服用中西药,目前腹痛,腹泻常因受寒或情绪变化诱发,以水样便为主,一日1,2次,伴腹胀,全身软弱,胸胁隐痛,饮食减少,睡眠一般,小便少。

既往体质较差,不抽烟、饮酒。否认其他特殊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 36.6    P  74/     R 18/   BP 120/80 mmHg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诊查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消瘦。皮肤无黄染、水肿。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发现。面色略显萎黄,唇甲不华,神情焦急。咽部不充血,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正常,无啰音。心尖搏动及心浊音界正常,心脏听诊心率74/ ,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叩痛、反跳痛。未扪及肝、脾,双侧肾区无压痛、叩痛。肠鸣不亢进。四肢无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7.5×109/L , RBC:4.0×1012/L,  HB 126 g/L

     尿常规:正常               大便常规:正常

     腹部B:肝胆囊、脾胰腺大小形态正常,结构回声未见异常。

     肠镜检查:结肠粘膜轻微充血。

 辨证分析:

患者为中年男性 ,工作压力大,肝气郁结,疏泄失司,累及于胃,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不升清,故腹泻、腹胀,受冷后明显;肝胃虚寒,饮食减少,大便呈水样便;阳虚失温,故畏寒肢体冷;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为虚寒之征。

诊断:  

     中医诊断:肠郁

                肝胃虚寒证

西医诊断:肠道易激惹综合征

处理:

1)中医治疗:

治法: 疏肝理气   温中补虚 

方药:乌梅丸加减

乌梅碳30g  川连6g     干姜12g    细辛6g 

附片6g     肉桂2g     吴茱萸10g  黄柏12g

党参15g 炒白术15g     花椒6g    

    3 每日一剂  水煎分三次服                            

2)清淡饮食、避免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

二诊:腹痛、腹泻明显好转。

每天排便一次,大便稀溏不成形,已不为水样便。

上方加茯苓20克,续服4

三诊:腹痛、腹泻症状消失。大便不稀溏,稍成形。

上方去花椒6g ,续服3

慢性腹泻

一般认为脾虚湿胜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所谓“湿胜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但陈学忠主任医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体会,脉、舌、症三者合参,久泄邪入厥阴,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故见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宗刘完素之法:“末治久泄法,仲景论厥阴经治法是也”。因此单用苦寒燥湿、甘淡渗湿、健脾化湿之品难以奏效,而须用苦辛酸合法,方能起验,以乌梅丸化裁。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等为方,主治蛔厥,但原书中又说“又主久利”。《大明本草》中也记载:乌梅“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故本方不但安蛔,亦能止痢,不必拘于蛔厥一证。方中乌梅为君药,入肝能敛阴柔肝以制木,入大肠有涩肠止泻之功,配干姜12g 、附片辛热之品温脏驱寒,川连、黄柏苦寒燥湿且清肠热,加上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补中虚,故用于久泻最适宜不过,全方补虚泻实,寒热并用,调和肝脾,辛开苦降。一消一补,虚实并治,具有益气温中、温补下焦虚寒、苦寒燥湿、调和阴阳的作用。用乌梅丸化裁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药证相符,调治得宜,故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