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宋某,男,55岁,于2013年8月1日就诊。主诉:反复剑突下疼痛2年,复发5天。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疼痛,为阵发性胀痛,夜间为甚,伴反酸打嗝,饥饿时疼痛加重,进食生冷饮食疼痛加重,进食热饮后疼痛可缓解。不伴呕吐、腹泻、畏寒、发热等症。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脉弦浅表性胃炎伴痘疹。口服中药西药治疗病情反复,5天前剑突下疼痛复发加重,口服西药治疗,病情无好转。刻诊:胃脘疼痛,反酸打嗝,口淡不渴,舌体胖大,有齿印,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紧。
中医诊断:胃痛(寒邪犯胃)
治法:行气散寒止痛
方药:安中散加减
高良姜15g 砂仁15g 延胡索15g 牡蛎30g
小茴香10g 肉桂5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丹参30g 蒲公英30g
服3剂,患者胃脘疼痛明显减轻,续原方3剂患者腹痛症状完全消失。
中医辨证分析:
患者,中年,男性,反复剑突下疼痛2年,复发5天就诊,舌体胖大,有齿印,舌淡暗,苔白腻。中医辨病为胃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克于肠胃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寒邪犯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见剑突下疼痛。寒邪得温则散,遇冷则凝,故进食生冷饮食疼痛加重,进食热饮后疼痛可缓解。胃无热邪,故口淡不渴。舌淡苔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纵观舌脉征病位在胃,病机寒邪犯胃。
本方以安中散加味,方中高良姜温中散寒;延胡索行气止痛;砂仁行气温中;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肉桂散寒止痛;牡蛎和胃镇痛,制酸。白芍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丹参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蒲公英在此为消胃部痘疹。诸药和用共奏行气散寒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