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马某,男,77岁,于2013年6月24日初诊。主诉:夜间出汗2月。入院前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伴口苦口渴,大便干结。不伴潮热、咯血、消瘦等症。口服中药治疗,病情无好转。刻诊:神清神差,诉盗汗、口苦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吗,少苔,脉细。
中医诊断:盗汗(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固表止汗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黄芪30g 当归15g 黄连10g 黄柏15g
黄芩15g 生地黄15g浮小麦40g 龙骨30g
牡蛎30g
口服3剂盗汗明显好转,续2剂,症状完全消失。
中药辨证分析:
《症治要诀,盗汗自汗》:“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寝汗。”患者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故属祖国医学盗汗范畴。患者年老,阴津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阴虚有热而津液不足,故见口渴。阴虚津液不足,不能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火旺之象。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盗汗者,寝中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主。…,盗汗宜补阴降火。”本方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中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柏、黄芩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浮小麦、龙骨、牡蛎固涩敛汗。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