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陆某,女,4岁,于2012年12月2日就诊。主诉:发热,咳嗽2天。2天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体温最高39.0℃,伴微畏寒,不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在家口服“头孢”,退热药治疗,发热反复,咳嗽、流涕无好转。刻诊:发热、咳嗽,鼻塞、流浊涕、食纳差,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0g 连翘10g 淡豆豉10g 荆芥10g
牛蒡子10g 薄荷10g 甘草5g 杏仁10g
批把叶10g 山楂15g 桔梗15g 芦根15g
黄芩10g 板蓝根15g
辨证分析:
《景岳全书.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其在外则鼻塞身重,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或为头痛,或为憎寒发热;其在内多为咳嗽….”。患儿受凉后感受风寒之邪,小儿纯阳之体,感邪之后化热,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肺位于最高而开窍于鼻,邪从口鼻而入,故见鼻塞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之征。纵观舌脉症,病位在肺卫,病机外感风热,病属标实。
本方以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连翘疏散风热,透散卫分表邪。牛蒡子、薄荷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淡豆豉、荆芥辛而微温,解表散邪,配入辛凉解表剂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芦根、黄芩、板蓝根清热,桔梗利咽止咳,杏仁、批把叶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