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某,女,57岁。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
初诊:2013年8月22日。颈、背、腰、腿痛10年,加重4月。其疼痛软绵、酸胀、重着,无刺痛,无明显畏寒恶风,疼痛无遇寒热加重或减轻特点,入夜痛甚,甚则彻夜不眠,大便稀溏。曾在院外求多名中医,也曾到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疼痛科求治,医者多按风湿痹证论治及对症止痛治疗,初期可见好转,后则效差。止痛药剂量逐渐增大,医者均以为耐药也。
刻诊:颈、背、腰、腿疼痛,疼痛软绵、酸胀、重着,面色苍白,唇色淡,双眼无神,倦言嗜卧,行动迟缓,纳差便溏,小便清长,夜间心烦不眠,仅能间断入睡2小时,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弱。
中医辨证论治:
诊断:痹证
辨证:中气不足,寒客经输
治法:补中益气,散寒通络。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30g 人参10g 升麻12g 柴胡12g
当归12g 陈皮15g 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15g 葛根80g 桂枝30g 附子15g
炙甘草10g 大枣30g 生姜3片
煎服方法:上方6剂,每剂水煎取汁共600ml,分三次空腹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3年8月29日。
病人自诉服药后颈、背、腰、腿疼痛明显减轻,夜间能入睡约4小时,纳食较以前增加,现仍有神疲少气,面色苍白,唇色淡白,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原方思路明确,治疗效佳,继续上方加减治疗。
黄芪30g 附子先煎30g 桂枝30g 升麻12g
柴胡12g 党参30g 龙骨30g 白术30g
陈皮15g 鸡血藤50g 当归15g 葛根100g
牡蛎30g 炙甘草10g
煎服方法:上方6剂,每剂水煎取汁共600ml,分三次空腹温服,每日一剂。
三诊:2013年9月5日。
病员自诉颈、背、腰、腿疼痛已经消除,夜间能正常安睡,仍有纳差神疲,面白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病员病情基本解除,现以脾胃气虚为主,治以参苓白术散补脾益气善后调服。
党参45g 茯苓30g 白术30g 扁豆30
陈皮18g 莲米45g 山药60g 砂仁18g
桔梗15g 大枣30g 薏苡仁45g
煎服方法:上方6剂,共研粉,每次15g,一日三次,温水送服。
后追访,服用上方后,颈、背、腰、腿疼痛未再发作,神清气爽,夜间能正常安睡,纳食正常,病情痊愈。
按:此中老年女性,病程较长。以“颈、背、腰、腿痛”为主症求治,当属中医痹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故世医均以祛风散寒除湿之法治之,而不明其疼痛也有“不荣则痛”之理。《素问·举痛论》云“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为仓禀之官,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今脾气亏虚,中气不足,不主四肢、肌肉。“不荣则痛”,故发“颈、背、腰、腿痛”。本病初起之时当以风寒邪入侵,而医者以祛风散寒,发散驱邪之法治之,病邪得除,故能病减。而反复以此法治之,则透邪太过,正气亏虚,邪虽少而脉空虚,肌肉四肢不得濡养,岂能不痛?其面色苍白,唇色淡,双眼无神,倦言嗜卧,行动迟缓,纳差便溏,小便清长均为脾气亏虚、中气不足也,不怪世医不能见,而在于医者医理深厚,临证不思此路也。故本病病位在脾,病机为中气不足,寒客经脉。属标本两虚。
方中参、芪补益中气,大气一转,邪气乃散;陈皮理气健脾,化脾胃湿浊;升麻、葛根、柴胡共达升阳举陷,疏肝解郁;白术、茯苓健脾制水;当归养血活血;而以桂枝汤之法调和营卫;然“气为阳之始”故加附子扶阳以助气升达。初方治疗显效,正气始复,当更助正以祛邪,故以原方补中益气,同时加鸡血藤补血疏经。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散寒通络之功。
临证备要: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以调补脾胃、临床用于中气下陷诸证,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或脱肛,内脏下垂为证治要点。本处移治四肢疼痛难忍,何以取效甚捷?因本病颈、背、腰、腿疼痛软绵、酸胀、重着,考虑为中气下陷,脾不主肌肉四肢,“不荣则痛”,非一般风寒湿客于经络,故未加祛风除湿之品,也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