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归脾汤”治验

日期:2015-04-22 来源:传承工作室 作者:传承工作室 阅读:446

     周某,女,41岁。

     初诊:20140207反复足踝、足背水肿1年,加重4天。患者双足足踝及足背水肿,肿漫如馒,按之凹陷,平卧位休息后水肿稍有缓解,伴有疲乏,少气懒言,纳差,大便成形,平素月经量多,经期偏长,色淡,量多。肝肾功、甲功、心彩超等检查均正常。求治于社区医院,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后水肿消退,反复发作,患者甚是痛苦。

 
    刻诊:患者面色少华,双足踝及足背水肿,偶感口干,纳差,夜眠欠佳,梦多易醒,二便尚可。舌体稍显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中医辨证论治

诊断:水肿

辨证:心脾两虚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养血宁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化裁。

           30g     30g    15g    30g     薏苡仁30g     10g    炙甘草 6g     15g

         酸枣仁30g     柏子仁20g    10g    30g       3

煎服方法:上方4剂,每剂水煎取汁共600ml,分三次空腹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4年02月12日,患者双足背及足踝水肿有所消退,诉夜眠仍欠佳。继以上方加远志15g以助安神之功。服3剂。

三诊:2014年02月15日,患者双足背及足踝水肿较前明显消退,睡眠改善。

原方再予4剂。

再诊,患者精神较佳,面色红润,水肿消退,食纳可,夜眠佳,二便调。追访,病情未复发。

    按:患者系中年女性,起病缓,病程1年余。《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故本病病位主要在心、脾,病机为心脾两虚、气不摄血、水湿不化,属本虚标实。方用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本草正义》)”。党参、白术助黄芪健脾益气;当归甘辛补血,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薏苡仁健脾利湿。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心为脾之母);木香、陈皮行气舒脾助运化,以防诸补药之滋腻碍脾。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诸药共奏益气健脾利水、养血宁心安神之效。

    临证备要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济生方》,明代薛立斋加入远志、当归两味,一直沿用至今,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等属心脾症,而少见用治水肿。本案患者主诉足背、足踝肿,平人所治多用利水之剂。然细观此患者面色少华,“妇女尤必问经期”,知该女性患者平素月经量多,经期偏长,色淡,量多,再观舌脉可知病机为心脾两虚。脾气虚,气不摄血,则见月经量多、色淡;心血虚,则见面色少华,心神失养,则见不寐;脾运不健,无以运化水湿,水湿停聚,则见足背、足踝肿。舌质淡、脉细无力亦为心脾两虚之征。于是,舍利水之剂而予健脾养心之法,使脾健湿运、心安神宁,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