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女,33岁。
初诊:2013年8月14日。主诉:口苦,口中烧灼感,咽喉干燥,胸胁胀满,出汗,怕风,身痛,咳嗽半月,加重1周。
刻诊:胸部胀满,口唇干燥,身冒冷汗,不时咳嗽,吐白痰,咽部轻度充血,食纳可,大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舌质淡淤暗,苔白腻,脉弦略数。曾在院外诊断为肺炎,输液半月后未见好转。
中医辨证:
诊断:感冒
辩证:内有郁热,外有表寒,邪在半表半里。
治法:治当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方药:予以柴桂各半汤加味。
柴胡15g 桂枝15g 党参30g 白芍15g 法半夏30g 黄芩15g 桔梗15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生姜3片 一日一剂,共3剂,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煎服方法:上方3剂,每剂水煎取汁共600ml,分三次餐后半小时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3年8月19日。
患者自诉服药后诸症有所好转,但仍感喉中有痰梗阻难以咯出,继续在原方上加减治疗。
柴胡15g 桂枝15g 党参30g 白芍15g 法半夏30g 桔梗15g 白芥子15g 陈皮15g 茯苓15g 五味子12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生姜3片 3剂。
后追访,基本痊愈,未再作。
按:此为中年女性,起病快,病程转变迅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又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邪侵入,阻滞肺之气机升降,故咳嗽,久病郁热,入而化里,煎熬津液,故咽喉干燥,有烧灼感。邪正交争,日久正气亏虚,故怕风,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故汗出,周身疼痛为邪气束表,邪入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口苦。故本病病位在肺和胆,病机为内有郁热,外有表寒,属半表半里之邪。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疏泄肝胆,散邪透表,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邪,柴胡、黄芩,一升一散,相互协同,达到和解清热之目的。法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温肺化饮,同用和胃降逆止呕;党参补益脾肺之气;桔梗开提肺气,载药上行;白芍柔肝缓急;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大枣调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