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76岁。
初诊:2012年3月。反复尿频4年,伴尿失禁1月。患者4年来反复出现夜尿频多,4次/夜。尿量约2000ml,尿色不黄。伴腰痛,全身乏力,双下肢水肿,以右侧肢体较为明显。1月前,患者出现尿失禁,咳嗽、喷嚏诱发,甚者行走时可出现,查肾功能、尿常规、血糖正常;肾脏、肾上腺B超均未见异常。
刻诊:神情神差,尿频、夜尿频多,4次/夜,出现尿失禁,咳嗽、喷嚏诱发,甚者行走时可出现。口干多饮,纳食可,夜寐欠佳,大便偏溏,一日数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淡黯、白苔润滑,脉沉细。
中医辨证论治:
诊断:淋证
辨证:肾阳不足
治法:补肾化气,温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加味:
桂枝15g 茯苓20g 猪苓15g 泽泻15g
黄芪20g 白术30g
四剂,每天1剂,水煎服,三次,饭后服,并嘱其慎饮食。
复诊:患者精神渐佳,尿失禁明显改善,咳嗽、喷嚏未诱发,行走时少有出现。余诸症缓解。续守前方加党参20g治疗,3剂后尿失禁症状已消失,夜间尿频好转。随诊3月后小便自利。继以中药调治,并长期随访未发。
按:患者老年女性,病程长。《医宗金鉴》有云:“膀胱虚寒,轻者为遗尿,重者为不禁”。又有《素问·五脏生成篇》:“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本病主要病位在膀胱(肾),病机为脾肾阳虚,三焦不通,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常,属本虚标实。
本方五苓散加黄芪,重用白术而获效。方中猪苓、茯苓通利水道、利水除湿。泽泻利水渗湿泻热,白术补脾燥湿利水,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利水。诸药合用,共奏化气利水、健脾除湿之效,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正常、开阖有度。
临证备要:五苓散为张仲景《伤寒论》之方,主太阳蓄水证。医者多视为利水之剂。化不利,失于蒸腾以济上,则上焦出现口渴;上焦气化无力,“上虚不能制下”则出现固摄无力,水液下趋。中焦交通,失用则加重上述症状。因此,脾肾阳虚,三焦不通,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常,是本病的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