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悸

日期:2014-04-24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32

尹某,女,51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

初诊:2014328

主诉:胸闷心悸3年,加重4天。

现病史:3年前病员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短气,动则尤甚,休息后可以缓解,伴有潮热汗出,无胸痛发热,无晕倒。病员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下壁心肌供血不足,诊断为“冠心病”。经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及硝酸甘油后病情好转。常因劳累或生气后复发,经同法治疗后缓解。4天前,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复发,胸闷心悸,动则尤甚,伴有潮热汗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无咳嗽咯痰。舌质淡红,胖大,苔薄白,脉细弱。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下壁、广泛前壁心肌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分型:心阳不振 心肾不交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温通心阳 安神定悸

处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5g   白芍20g    炙甘草12g   浮小麦60g

大枣30g   远志15g    酸枣仁20g   生姜3 

龙骨30g   牡蛎30g

煎服法:上方加水600ml,武火煎开,文火再煎半小时后取药液300ml;共煎三次,共取煎药液600ml,三煎混匀,每次200ml空腹温服。一日三次,一日一剂。

嘱上方药液温服,连服6剂。

    次诊:201444日,病员服上方后,潮热汗出心悸症状明显缓解,现病员自觉胸闷心悸,嗳气则舒,活动后心悸发生时间明显比以前延迟。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胖大,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效果可靠,仍宗上方加减化裁。

桂枝15g   白芍20g   炙甘草12g   浮小麦60g

大枣30g   远志15g   酸枣仁20g   生姜3

龙骨30g   牡蛎30g   佛手15g

煎服法:上方加水600ml,武火煎开,文火再煎半小时后取药液300ml;共煎三次,共取煎药液600ml,三煎混匀,每次200ml空腹温服。一日三次,一日一剂。

嘱上方药液温服,连服6剂。1月后随访,上述诸症平息,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齐。

    按语:病员以胸闷心悸为主症,当属中医“心悸”范畴。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发心悸;胸中阳气不足,故见胸闷气短;心阳虚衰,血行迟缓,温煦失司,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胖大,苔薄白,脉细弱。均为心阳不足,无力鼓动之征。正如《伤寒明理论·悸》篇云:“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本病病位在心、肾,病性属虚,辨证为阴阳两虚,心肾不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本以治疗虚劳失精梦交之证。而陈老此处用治心悸,实乃异病同治也。方中以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前人谓其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方中桂枝调和营卫,解肌发表,通阳化气;芍药敛阴止汗,缓急止痛;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调和之用;加入龙骨、牡蛎潜镇固涩;而又以大剂浮小麦以止汗敛阴;而又以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以定悸;其酸枣仁与甘草相合,酸甘以化阴。二诊病员嗳气则舒,与肝气郁结有关,故加佛手化痰以疏通肝之郁气。诸药合用,使心阳得通,心肾得交,心中悸动自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