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蔡某,女,72岁,初诊:2014年3月15日
主诉: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伴左手麻木、疼痛1月余。一月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出现双下肢乏力,走路不稳,持续10余分钟后有所改善,但1月余来患者仍觉下肢乏力不适。左侧肢体偏侧麻木,左手疼痛明显、患者自行局部揉捏后手掌疼痛有所缓解。时自觉烦躁不安,心累气短,心慌心悸,偏身恶风伴异常汗出。食纳可,夜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干结,3-4天一行。舌质淡,偏瘀暗,苔薄白,脉弱。
本病属中医血痹范畴,辨证属气血亏虚,风寒袭表证。治当益气和血,温经通痹。
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50G,桂枝30G ,白芍30G ,赤芍30G,鸡血藤30G ,炙甘草12G,大枣30G ,浮小麦60G 水煎服,100ml,一日三次。
二诊2014年3月17日 患者自诉下肢乏力,左侧肢体偏侧麻木,左手疼痛明显好转,心慌心悸,偏侧恶风潮热汗出明显减少,二便调,诸症均明显缓解。续守前方,加当归补血和血。黄芪50G,桂枝30G,白芍30G,赤芍30G,鸡血藤30G ,炙甘草12G ,大枣30G,浮小麦60G,当归15G三剂
三诊2014年3月20日 患者自诉诸症十去七八,但左手指端仍觉疼痛。处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全蝎、蜈蚣通络止痛。黄芪 50g,桂枝 30g,白芍 30g,赤芍 30g,鸡血藤 30g,炙甘草 12g,大枣 30g,浮小麦 60g,当归 15g,生姜6g,蜈蚣6g,全蝎6g,三剂。后追访患者左手疼痛明显减轻,但偶有反复,嘱其原方当归加至25g续服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 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在内则脏腑气血和调,在外可抗御外邪侵袭。本例患者老年体弱,正气不足,外感风寒,,邪客于血脉,气血痹滞,不能濡养肌肤则麻木不仁,肢体疼痛;营卫不和,温煦凉润失司则见恶风、潮热汗出,心烦不安。本案黄芪桂枝五物汤重用黄芪而起效。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扶助正气,驱邪外出。桂枝温经通阳,又可驱邪外出;白芍赤芍同用,即能养血和营,又能活血通便;佐以甘麦大枣汤安神敛汗,鸡血藤活血通络。诸药相伍,使风邪除,气血行,营卫和,则血痹可愈。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为治疗血痹的专方,症见“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本方亦为桂枝汤的变化方,重用黄芪,易和调之剂为补养和调散邪之方,周扬俊将本方誉为血痹之“至当不易”之方《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