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运用归脾汤治疗水肿验案1则

日期:2014-02-2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532

熊兰月1,吕均2,陈学忠1,3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22. 广元市中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3.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熊兰月(1984-),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电话:15198280930

作者简介:吕均,广元市中医院ICU,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mini179@sohu.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成都中医药大学,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周某,女,41岁,以反复足踝、足背浮肿1年,加重4天就诊。中医诊断:水肿(阴水)。证属心脾两虚,水湿内停。治以益气养血,利水消肿。用归脾汤加减而愈。

关键词:归脾汤;水肿;医案

归脾汤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等症,而少见用治水肿。陈学忠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遣方用药遵从古法又独具匠心,运用归脾汤治疗水肿,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患者周某,女、41岁,初诊:201367日。患者以反复足踝、足背浮肿1年,加重4天就诊。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踝及足背浮肿,下午及夜间尤甚,活动、抬高下肢或晨起后减轻。在社区医院口服中药(具体欠洋)后浮肿消退,停药后再次出现反复。4天前患者久坐后感双下肢浮肿加重,平卧后浮肿消退不明显,遂来诊。刻诊:神志清楚,面色少华,双足踝及足背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偶感口干,夜间睡眠欠佳,梦多易醒,不伴心累气紧,无咳嗽咯痰。食纳一般,二便尚好。舌体稍显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平素月经量多,经期偏长,色淡。查肝肾功、甲功、心脏彩超等均未发现异常。

中医诊断考虑:水肿(阴水)。证属心脾两虚,水湿内停。治以益气养血,利水消肿。用归脾汤加减:

酸枣仁30g  党参30g  黄芪30g   白术15g

薏苡仁30g  当归10g  炙甘草6g  陈皮15g

柏子仁20g  木香10g  大枣30 g  茯苓30g

生姜3

4剂,每天一剂,水煎服,每天3次。

二诊:612日,双足背及足踝浮肿有所消退,诉夜眠仍差,余未诉特殊不适。继以上方加远志15g以助安神之功。服3剂。

三诊:615日,患者双足背及足踝浮肿较前明显消退,睡眠改善,原方再予4剂。再诊,患者精神转佳,面色红润,浮肿消退,食纳可,夜眠佳,二便调。追访,病情未复发。

按:患者系中年女性,起病缓,病程1年余。以对称性双侧足踝及足背部浮肿为主要表现。《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临床上引起双下肢对称性浮肿常见原因主要是水液代谢紊乱,与五脏六腑,尤其是胃脾肺三焦膀胱(肾)气化关系密切。该患者为41岁女性,平素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色淡等病史,提示平素有气血不足,冲任不调,与肝肾脾胃气血不足相关。患者夜间睡眠不佳、梦多易醒,提示平素神气不足,心气虚,心肾不交,本次双足踝及足背浮肿,考虑为气血亏虚,不能温养脏腑,导致脏腑气化不利而引起水液代谢紊乱,出现水湿内停表现。故治疗应当健脾益气,补养心脾以治本,同时加用利水化湿以治标。故陈老巧妙地采用了归脾汤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由于患者合并偶有口干、多梦,考虑合并郁热内扰,故不用甘温之远志和龙眼肉以防加重燥热,而使用性味甘平之柏子仁以加强养心安神作用,使其药性不至过燥而扰神伤阴。同时,改茯神木为茯苓,并加用陈皮、薏苡仁以行气和中,化湿利水以消浮肿。共凑益气补血,利水化湿作用。

二诊由于患者睡眠仍差,酌加远志以加强安神益智,祛痰消肿作用。全方重在调补气血,顾护心脾,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气血得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有所养,则神有所主,“主明则下安”,五脏六腑才能得有所养,脏腑气化功能才能得以健全,而正常的水液代谢得以恢复,则水肿自会逐渐消退,故不治水而水自消。

讨论:归脾汤,始载于宋代《寄生方》,明代薛立斋加入远志、当归两味,一直沿用至今,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等属心脾两虚症,而少见用治水肿。本案患者主诉足背、足踝肿,平人所治多用利水之剂。然细观此患者面色少华,“妇女尤必问经期”,该女性患者平素月经不调,素体存在心脾两虚,冲任不固的基础。随着病情变化,导致五脏六腑水液代谢紊乱,而出现双下肢浮肿等表现,病本在心脾两虚,标为水湿内停,故治疗当抓病本,兼顾其他,故能尽快见到奇效。此病案体现了陈老临证时的严谨、细致、辨证思路的清晰和诊治技术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