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陈泽虹,女,大邑望县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统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 Email:1312050311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老年男性,左上肢骨中冷痛20余日,多方求治,陈学忠教授予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冷骨风(痛痹)。
病案如下:
袁xx 男 72岁,2025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左上肢骨中冷痛20余日。
现病史:20余日前患者在医院照顾病人时,受冷风吹袭后,出现左上肢骨中冷痛麻木,疼痛呈持续性,遇冷风加重,伴口苦、口干、纳差、眠差,患者自述长期怕冷,每到冬季自觉下肢冰凉,长期大便秘结,每3-4天1次,需服用泻下药“香丹清”大便方能排出,小便频数,每日夜尿2-3次。患者先后在多家县级医院风湿免疫科、骨科就诊,考虑为骨关节炎,予以非甾体抗炎药物口服、膏药贴敷治疗,疗效不佳,骨中冷痛逐渐加重,2025年4月11日来慕名来陈老处就诊。患者因此病系受冷风吹后导致,遇冷加重,就诊时称此病为冷骨风。
刻下症见:左上肢骨中冷痛麻木,遇冷风加重,伴口苦、口干、纳差、眠差、夜尿频,大便秘结,舌体略胖大浅齿痕,舌质稍红偏瘀暗,少苔,脉沉缓。
中医诊断:痛痹
辩证: 风寒湿痹 阳虚寒凝 兼郁热伤阴
治法: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宣痹 兼清郁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 15g 防风9g 干姜 10g 白附片15g 久煎
白术 15g 麻黄9g 炙甘草 15g 盐知母 12g
赤芍 15g
4剂,每1.5日1剂,水煎成600mL,分4次早中晚温服。
陈老考虑患者便秘系阳虚冷秘,故变生姜为干姜。患者舌质淡嫩红偏瘀暗,少苔,变白芍为赤芍。
二诊:2025年04月18日,患者复诊,自述服上剂中药后骨中冷痛减轻40%,舌体略胖大浅齿痕,舌质淡嫩红稍暗,少苔,脉沉缓,效不更方。附片加至20g以增温阳之力。
桂枝15g 防风9g 干姜10g 白附片20g久煎
白术15g 麻黄9g 炙甘草15g 盐知母12g
赤芍 15g
中药4付,1.5日一剂,每剂水煎成600ml,每日分三次温服。
三诊:2025年05月9日,患者诉服药后骨中冷痛症状缓解80%,目前大便秘结,每5天1次,仍有怕冷、怕风,舌体略胖大浅齿痕,舌质淡嫩红稍暗,少苔,脉沉缓。前方加大剂量附片30g 、桂枝25g 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赤芍增加至30g、盐知母增加至15g养阴润肠通便兼活血通络,具体药物如下:
桂枝25g 防风9g 干姜10g 白附片30g
白术15g 麻黄9g 炙甘草15g 盐知母 15g
赤芍30g
中药8付,水煎600ml,1.5日一剂,分4次口服。
病案讨论:
“冷骨风”非中医传统医学标准病名,多在民间及地方中草药书籍中提及,民间常将受寒后加重的关节疼痛(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称为冷骨风,主要是指以关节冷痛、畏寒、肢体麻木为主的一组临床症状,其属于中医痹中痛痹的范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历代医家治疗痛痹均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为主。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主治风湿历节,症见关节肿大,疼痛、曲伸不利、身体消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疗等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该方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利关节等功效。方中桂枝为君药,有温经散寒、通利关节、祛风除湿作用,可使风寒湿邪从肌表而解;芍药为臣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且能制约桂枝、附子之温燥,使祛邪而不伤正;知母亦为臣药,清热滋阴,既能防诸温燥药伤阴之弊,且可缓解关节疼痛;麻黄为佐药,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助桂枝祛风散寒,使在表之风寒湿邪随汗而解;附子为佐药,大辛大热,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能驱散深入筋骨之寒湿,且可助桂枝通阳;白术为佐药,健脾燥湿,既能助附子、桂枝温阳化湿,又可补后天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防风为佐药,祛风胜湿,助桂枝、麻黄疏散风邪;生姜为佐药,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且能助桂枝、麻黄发散风寒;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且能缓急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该方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改善血液循环、抗骨质破坏,保护关节软骨等多种作用。方中桂枝含桂皮醛等成分,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芍药含芍药苷能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桂枝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有积极作用。
该案患者年逾七旬,肾气已衰,肾阳亏虚,阳虚不能御邪,风寒湿痹乘虚而入,痹阻经络,发为痛痹,故见骨中冷痛麻木;阳虚推动无力,阳虚寒凝,津液不布,故见便秘;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见冬季下肢冰凉;患者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夜尿频;寒邪郁久化热伤阴,故见口干、舌质淡嫩红少苔,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认为:“痹证有淤血”,故见舌质瘀暗,本病阳虚为本,风寒湿痹阻经络为标,兼有郁热伤阴,予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宣痹、清热通络止痛治法。
体会:本案例师父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紧扣“冷痛遇寒加重”这一痛痹特征,结合舌脉,辩证为风寒湿痹,阳虚寒凝为主,兼夹郁热伤阴,治疗紧扣“温通不助热、清热不伤阳”的原则,灵活化裁,一诊陈老因患者兼有怕冷、便秘,考虑患者阳虚冷秘,故变生姜为干姜,取干姜“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之意,且干姜合附子、甘草、白术有四逆汤、理中汤之意,可补脾肾之阳,温中散寒;患者舌红偏瘀暗,少苔,用赤芍代白芍,既清淤热,又通大便,有活血通络之功效,且赤芍与知母合用,凉血活血、滋阴润燥,既防温燥伤阴,又兼清郁热,又针对舌暗痹证有淤血。二诊时患者骨中冷痛减轻40%,附片加至20g增温阳之力;三诊患者骨中冷痛缓解80%,然患者便秘未除,陈老考虑患者便秘非独津亏,尚因阳虚推动无力,故增量附片30g、桂枝25g、赤芍30g、知母15g,以温经散寒、润肠通络,终获全功,此即“阳气得复,则阴凝自散”之理。
本案例体现了中药经方“药简效宏”的独特魅力,师父用药精妙,在临床带教中,常常教导学生,临证用药尽量精简,优先选用经方,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中药经方以用药精简著称,其疗效的发挥,高度依赖辨证论治的精准性,临床跟师过程中,深感师父每一味药的配伍、剂量的拿捏,都蕴含着师父对疾病的深刻认识与精妙智慧,作为学生,我们唯有秉承严谨的态度,深入钻研经典,勤于临床实践,方能不断提升辨证水平,不辜负师父的谆谆教导,让经方更好地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