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香1王燕1陈学忠2
1.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四川 成都610014,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中年女性因右下肢无力伴麻木2天,诊断为脊髓梗死,在陈师处先后服用小续命汤、古今录验续命汤,效果显著。
关键词:小续命汤;古今录验续命汤;脊髓梗死;陈学忠
医案:
患者李某某,女,57岁, 2025年5月2日首次就诊
主诉:右下肢无力伴麻木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伴麻木,予院外针刺治疗后无明显缓解,故来我院就诊,现症:右下肢无力伴麻木,右下肢稍肿胀伴瘀青,按压时疼痛,伴右上腹至右下肢冷感,右下肢呈拖曳步态,精神状态可,无恶寒发热,饮食正常,眠差,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查体:右侧脐平面以下痛觉过敏、肌力5-级,右侧巴宾斯基征(+)。
辅助检查:2025-04-26血脂:甘油三脂5.25mmol/L,总胆固醇6.38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5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8mmol/L。肾功:肌酐32umol/L。凝血:凝血酶原时间12.7S。肝功、电解质、D二聚体测定、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血栓弹力图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锁骨下动脉彩超: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心脏彩超+左心功能测定:EF:62%,三尖瓣反流(轻度)。2025-04-28胸椎MRI增强:1、胸9椎体斑片状异常信号影,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血管瘤可能。2、胸椎骨质增生。
患者病因不明,患者于2025-05-02至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完善脊柱MR:胸椎轻度退行性变,T9椎体右份片结影伴边缘明显强化,考虑血管瘤可能,随诊。T3、T11、T12椎体内点片影,考虑脂肪沉积可能,随诊。考虑脊髓梗死?返回我院后进一步完善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初压每分60滴,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2U/L,葡萄糖4.66mmol/L。体液免疫全套、抗核抗体谱-17项+ANA等免疫检查未见异常,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脊髓梗死,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改善循环等治疗,并配合针灸、艾灸、康复等。
西医诊断:脊髓梗死
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 正气亏虚、风邪入中
治法:扶正祛邪、祛风通络
处方:小续命汤加减
麻黄12g 炙甘草10g 防风10g 燀苦杏仁10g
酒川芎15g 赤芍15g 桂枝15g 酒黄芩10g
党参段30g 防己10g 附片10g先煎 地龙10g
全蝎6g 当归20g 大枣30g 蜈蚣4g
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2025年5月14日,患者诉右下肢麻木好转,痛觉过敏明显减轻,右侧腹部麻木,大便数日一解,小便调,余无不适。舌体略胖大,舌质淡红偏暗,苔薄白。查体:右下肢针刺觉减退,肌力5级,右侧巴宾斯基征(+-)。效不更方,继续原方巩固疗效,加黄芪60g,加重剂量以加强益气通络之功效。方药如下:
麻黄12g 炙甘草10g 防风20g 燀苦杏仁10g
酒川芎15g 赤芍15g 桂枝30g 酒黄芩10g
党参段30g 防己10g 附片30g先煎 地龙30g
全蝎6g 当归20g 大枣30g 蜈蚣4g
黄芪60g
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三诊:2025年5月21日,服用上剂药物后患诉右侧肢体麻木较前减轻,大便难解,数日一行,舌体偏胖,舌质淡偏暗,苔薄白。治疗上予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加鸡血藤30g,赤芍加至20g、黄芪加至100g。
,方药如下:
麻黄12g 桂枝30g 当归20g 党参30g
石膏30g 干姜20g 炙甘草10g 酒川芎15g
杏仁10g 赤芍20g 黄芩10g 防风10g
防己10g 附片30g先煎 黄芪100g 鸡血藤30g
全蝎6g 蜈蚣4g 大枣30g
5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右侧肢体麻木明显减轻,仅存腰部至胯部麻木。2025-06-05至西部战区总医院复查,颈椎MRI平扫:颈椎退行性变,C3/4、C4/5、C5/6、C6/7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随诊。2025-06-06西部战区总医院胸椎MRI平扫+增强:1、胸椎轻度退行性变,T9椎体右份片结影伴边缘明显强化,考虑血管瘤可能,较2025-05-01旧片强化范围稍缩小,随诊。2、T3、T11、12椎体内点片影,考虑脂肪沉积可能。3、脊髓信号欠均,T7椎体层面明显,较前新增。随诊。
按语:患者中年女性,发病前无任何征兆,起病急,病程短,因“右下肢无力伴麻木2天”入院,《诸病源候论·风偏枯侯》谓:“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偏枯。”《灵枢·五变》谓:“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卫阳不足,腠理空疏,风邪中经,引起经脉挛急和营卫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风邪不能独伤人,唯夹寒之风,为祸始烈。经脉受寒而挛急,营卫受寒而凝滞,遂见肢体不利。故一诊予以小续命汤扶正祛邪、祛风通络。
二诊服药效果显著,患者肢体麻木好转,痛觉过敏明显减轻,大便数日一行,结合舌胖、质淡偏暗、苔白,患者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经络,加大黄芪用量至60g,增强扶正通络之功效。
三诊患者右下肢麻木明显减轻,唯右侧脐水平至右髋部麻木,仍大便难,数日一行。治疗上予以古今录验续命汤。风邪入里攻腑,导致其“传化物”之功能受损,故见便秘。脾胃者,坐镇中焦,斡旋气机,为升降之枢纽。方中石膏干姜并用,石膏质重沉降,干姜辛温升阳,一升一降,使胃降脾升。方中石膏辛、甘、微寒,兼理其内蕴之热。加之石膏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与麻黄、杏仁配伍,宣肺肃降,升降相因,开上源以利下流。加赤芍至20g,加鸡血藤30g,加黄芪至100g,加强益气化瘀、活血通络的力量,达扶正祛邪之功效。
小结
1. 小续命汤、古今录验续命汤方药组成及方义
1.1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主治风邪中经引起的经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埚斜、语言蹇涩。常以但臂不遂,或半身不遂;或身体不痛,四肢不收;或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风客腠理,风丹瘙痒为其主证。也治风湿痹痛。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为其辨证依据。原方如下:麻黄(去节)、人参、黄芩、芍药、防己、桂枝、川芎、甘草、杏仁(去皮、尖,麸炒)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枚,生姜五两。去滓稍热服,食前。
治法:温经通阳,扶正祛风。
方义:此方由麻黄汤、桂枝汤、参附汤三方加味而成。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即麻黄汤,再配祛风的防风,散寒的生姜,长于开表泄闭,祛邪外出。麻黄、杏仁宣通肺气;桂枝、川芎温通血脉,防己通调水道,有疏散风邪出表,调理脏腑功能,流通气血津液作用,这一组药重在祛邪。人参与附子同用,即参附汤。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经散寒,二味益气温阳,可使阳气旺盛;与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协同,可以调和营卫,这一组药重在扶正。三方合用,达扶正祛邪之功效。芍药、甘草柔肝缓急,有针对经脉挛急施治之意。诸药皆温,而用一味苦寒的黄芩,有制约诸药而具反佐之意[1]。
1.2.古今录验续命汤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或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原方如下: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治法:扶正祛风,调和营卫。
方义:风,阳邪也。气通于肝。痱,闭也。风入闭塞其毛窍,阻滞营卫不行也。盖风多挟寒,初中时由皮肤而入,以渐而深入于内,郁久则化热,热则伤阴,阴伤内无以养其脏腑,外不能充于形骸,此即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所由来也。主以古今录验续命汤者,取其祛风走表,安内攘外,旋转上下也。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其肌表之风邪,兼理其内蕴之热;又以人参、当归、川芎补血调气,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营卫,出肌表之邪。是则此方从内达外,圜转周身,驱邪开痱,无有不到。故称曰古今录验续命汤。
2.临床中如何运用
续命汤素有“中风第一效方”的美誉。现代学者将续命汤类方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瘫痪,肢体感觉障碍,以及运动神经元病、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小续命汤包括麻黄(去节)、人参、黄芩、芍药、防己、桂枝、川芎、甘草、杏仁(去皮、尖,麸炒)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枚,生姜五两。风药取象风木,故禀风木之性,具有“升、散、透、窜、燥、动”六大特点。其中升即生长、升发;透,即透达、穿透;窜,即走窜,走而不守;动,即鼓动、活动之意,认为风药禀春风之性,具有升阳激动、走窜透达等特点。故风药除解表外,可开散、升发,伸达阳气。内风实为阳气的一种变动表现,中风初起,肝阳暴亢,中风之后,元气亏损,无阳以动,半身不遂,肢体不能活动。“引风助动”是续命汤方义内涵的核心,风药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引动身体阳气,把体内正常的风(阳气)带到体表及经络脏腑,借风之灵动之性,以助肢体运动,达到引正常之风入经络,激发经脉,使肢体通利;引残余之风入脏腑,还风于肝,使魂归肝舍的目的。配伍大补元气之人参,使生风与补阳之间相互为用,一者生风以激动阳气,二者补阳以引风气生长,使风阳相生,为阳气的复原提供条件[2]。
《金匮要略》载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千金·论杂风状》),强调整体肢体的活动受限而非部分,且已无身痛之感。古今验案续命汤由麻黄汤加川芎、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组成。《金匮要略》又载麻黄、杏仁、炙甘草为还魂汤,用治“卒死,客忤死”。《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证明了肢体运动与营卫的密切关系。中风后元气亏虚,以致营卫失和,不能温腠理、充筋骨,肢体失养,偏废不用。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甘草之类,可发其肌表之风邪,以解肌和营卫,化气调阴阳。表卫困闭则气机之出入被阻,风寒郁滞而里热因生,故方中亦有辛寒之石膏,其辛可行散发汗,其寒可内清郁热。
表1 小续命汤与古今录验续命汤的区别
方名 |
药物组成 |
特点 |
主治证候 |
病机 |
应用 |
小续命汤 |
麻黄、人参、黄芩、川芎、杏仁、防己、桂枝、防风、附子、芍药、生姜、甘草。 方歌: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六经风中此方通。 |
含附子温阳,黄芩清热,防风、防己祛风除湿,配伍更侧重温散与清热并重。 |
主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精神闷乱”,适用于急性中风伴寒热错杂、筋脉拘急者。 |
少阴太阴合病,风邪中经兼气血不足 |
多用于突发中风初期,尤其伴肢体拘挛、神志紊乱者,现代亦用于脑卒中急性期 |
古今录验续命汤 |
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石膏、当归、川芎、杏仁 方歌: 姜归参桂草膏麻,三两均匀切莫差;四十杏仁芎两半,古今录验主风邪。 |
含石膏清热,干姜温中,当归补血,组合体现解表散寒与益气养血兼顾。 |
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侧重气血两虚兼表寒证的中风后肢体痿废。 |
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表寒里虚兼气血瘀滞。 |
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或慢性期,如肢体痿废、言语障碍,亦用于咳逆浮肿等兼证 |
学贵精专,医贵明理。陈老教导我们:“辨证之关键在捕捉病机,论治之关键在确定治法”,病机与治法乃辨证论治之核心,亦临床医者之管钥。抓住病机,活学活用,则应变无穷。陈老治疗此疑难案例,深入分析患者病情,抓住“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的病机,以“扶正祛邪通络”为治法,运用续命汤类而获良效,示人以新知,给人以启迪。
参考文献:
[1]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0-153.
[2]宋研博,孙永康,徐方飚,等.基于“风胜则动”探讨续命汤在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1(4):4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