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 灼口综合征验案

日期:2025-07-24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69

1.作者简介:吴建梅,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员,四川成都611130,E-mail:280023892@qq.com

2.陈学忠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某某,63岁,“反复舌尖痛、口唇痛10+年”就诊”,中医诊断:舌痛(虚阳上浮证) 予潜阳封髓丹加减,温补肾阳,引火归元后痊愈,疗效显著。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  舌痛   陈学忠

案例:

    患者某某,63岁,20250605日首诊。

主诉:反复舌尖痛、口唇痛10+年

现病史:患者诉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舌尖痛、口唇痛,自觉口干,夜间盗汗明显,尤以双膝关节以下畏寒怕冷为甚,常年需厚衣护覆,睡眠质量差。先后就诊于中西医各大三甲医院,西医诊断为灼口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舌痛,期间患者曾长期自服或遵医嘱服用各类清热泻火、滋阴降火中药(具体不详),然诸症未见缓解,反觉不适多方求治均未见效,深受苦恼,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慕名于陈老师处就诊

刻诊:患者神清,精神可,舌尖痛、口唇痛,自觉口干,夜间盗汗明显,尤以双膝关节以下畏寒怕冷为甚,无口腔溃疡,无发热,无头晕头昏,无黑朦,无肢体障碍,无听力下降,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纳眠差,二便调。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暗,苔黄厚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舌痛 (虚阳上浮)

治疗原则:温肾潜阳,引火归元

方剂:潜阳封髓丹加味

白附片30g(先煎1小时 肉桂10g   炮姜20g  盐黄柏20g

砂仁20g(后下)  炙甘草15g   醋龟甲20g   当归12g  

白芷15g   

4  1日1剂,每天3次,饭后温服。

2025.06.12二诊:患者诉舌尖痛、口唇痛、口干、盗汗、双膝关节以下畏寒怕冷症状明显好转,睡眠明显好转,仍有轻微盗汗,效不更方。

方剂: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30g(久煎1小时)  肉桂10g  炮姜15g   盐黄柏20g   

砂仁20g(后下)   炙甘草15g   醋龟甲20g   当归10g   

白芷10g   龙骨30g   牡蛎30g

6  1日1剂,每天3次,饭后温服。

2025.06.19电话回访:电话那头传来激动的声音,“你师父太厉害了,我以前都是去找的各大三甲医院的专家教授们开的药,吃了都没好,吃了陈老师的药现在舌尖痛、口唇痛、口干、盗汗、双膝关节以下怕冷症状完全消失,睡眠也完全正常了,非常感谢陈老师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顽疾。疗效显著,患者满意。

按语

西医认为灼口综合征(BMS)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灼痛、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但临床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慢性疾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因素:外周神经敏化(口腔黏膜感觉神经异常兴奋)、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如大脑皮层对疼痛信号的处理异常)是主要假说。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可诱发或加重症状等。临床症状灼痛多位于舌部(舌尖、舌缘常见),也可累及唇、颊、腭等部位,疼痛程度昼轻夜重,或在注意力分散时减轻、专注时加重。检查口腔黏膜无红肿、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维生素水平)多无异常。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抗神经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通过抑制神经兴奋性缓解疼痛,是一线用药;抗抑郁/焦虑药物:如阿米替林、舍曲林,适用于伴随明显情绪障碍的患者,既能改善情绪,也可间接缓解疼痛;局部用药:含漱利多卡因溶液(短期缓解疼痛)、人工唾液(改善口腔干燥引起的不适)等。

中医认为灼口综合征属舌痛范畴,该患者中老年男性,反复舌尖痛、口唇痛10+年,自觉口干,夜间盗汗明显,尤以双膝关节以下畏寒怕冷为甚,常年需厚衣护覆,睡眠质量差。舌胖大有齿印,舌质淤暗,苔黄厚腻,脉沉滑,结合舌脉,师父考虑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弱的阳气浮越于上、外,形成上热假象。此即郑钦安所云:“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医理真传·卷四》)。该患者之舌痛、口唇痛、口干,即为虚火上冲熏灼所致。舌苔之黄厚腻,非实热之象,乃虚阳浮越,熏蒸湿浊所致,本质属寒;阳虚为本,阴寒内盛,故见膝下畏寒十余年,乃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下肢之证。舌质淡亦主阳虚。病程漫长,提示阳虚日久。阳不固阴,津液外泄,阳虚不能固摄阴液,故见盗汗;阳不入阴,神不安舍,虚阳浮越,不能下潜交于阴,加之阴血暗耗(瘀暗舌),心神失养,故见睡眠差;久病入络,兼见血瘀,舌质瘀暗,提示久病气虚阳虚,推动无力,兼有血行不畅之瘀滞。该患者就诊前他处就医见口舌疼痛、口干、苔黄腻,即辨为“实火”或“阴虚火旺”,投以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之剂。然清热药更伤已损之阳气,使阴寒更甚,逼迫虚阳更浮,故不仅无效,反可能加重下寒或不适。滋阴药若过于滋腻,反助湿浊,亦难取效。此即“虚虚实实”之戒。师父予本案患者口服潜阳封髓丹加减引火归元、收敛浮阳,浮阳得收则舌痛自愈。

切中肯綮,拨云见日: 本案辨证之关键在于透过“舌痛、口干、苔黄”等上热假象, “膝下畏寒十余年、舌淡”之阳虚本质及“服清热药无效”之治疗反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反复强调辨识“阴火”(即虚火)的重要性:“世医不识一元旨归,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本案即为典型例证。

潜阳封髓,切合病机潜阳封髓丹为扶阳派(火神派)代表方剂,功擅温肾潜阳,引火归元。方中附子峻补元阳,砂仁纳气归肾,龟甲得水之精气而生,具有通阳助阴之力,黄柏清降浮火,甘草调和守中。全方共奏使“水暖而龙潜,火归而土厚”之效(郑钦安语),正针对阳虚阴盛、虚阳浮越之核心病机。

     加味增效,画龙点睛:炮姜:功擅温中散寒,与附子走窜相合,使温阳之力更持久稳固,助附子驱散下焦沉寒痼冷(膝下畏寒);《本草求真》言炮姜“守而不走…大热大燥”。肉桂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之要药。能引上越之虚火(舌痛口干)重返肾宅。与附子相须为用,温下元之力倍增;《本草汇言》赞其:“下行而补肾…导火归原”。炮姜与肉桂,一守中下,一引火下行,共同加固温阳降火、暖下除寒之根基。当归:补血活血,润燥止痛。患者久服寒凉,暗耗营血,且“ 久病必瘀”(叶天士),结合舌质瘀暗,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切中瘀滞之机;与温阳药相伍,使温阳不燥,活血不伤正。白芷:芳香上达,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燥湿。白芷其性上行头面,善治阳明经头痛、齿痛及口面诸疾。患者舌痛、口唇痛,部位属阳明经循行所过,白芷为引经报使,直达病所,专攻疼痛之良药。《本草纲目》载其“治鼻渊、齿痛、眉棱骨痛…解砒毒蛇伤”。在众多温阳潜降药中,其温性得制,取其止痛化浊之功而无助火之弊。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敛汗,其质重沉降,助潜阳封髓之力,加强引浮阳下潜 ,尤善平抑上扰之虚火(针对舌痛、口干、眠差)其镇心安神之功,有助于改善睡眠;其固涩收敛之性,能敛阴止汗,针对盗汗淋漓。《本草备要》言其“咸以软坚化痰,涩以收脱,微寒以清热补水”。效如桴鼓,足见师父配伍精当。

   黄腻苔辨:苔黄厚腻常主湿热,然本案结合整体虚寒之象及清热无效、温阳有效之反证,当辨为阳虚湿浊不化,虚阳上浮熏蒸所致。方中砂仁化湿醒脾,附子温阳化气行水,随着阳气来复,气化得行,湿浊渐化,此苔象可望转薄转白。切不可见苔黄腻再妄用清热利湿。

    瘀暗舌辨:舌质瘀暗提示兼有瘀血,此为久病阳虚、推动无力所致。潜阳封髓丹本身并非活血剂,但温阳即可推动气血运行,所谓“温则消而去之”。待阳气渐充,气血运行改善,瘀象亦可缓解。

    治病求本,贵在守方:本案取效关键在于抓住了“阳虚浮越”之根本,以温阳潜纳为法。师父教导我们临床遇复杂证候,需四诊合参,尤重阴阳虚实之辨,不为表面假象所惑。对慢性虚损性疾病,尤其曾误治者,一旦认证准确,法对方圆,即使症状复杂,亦应守方缓图,不可轻易改弦更张。

此案例生动诠释了郑钦安“阳主阴从”及辨识“阴火”的理论精髓。师父通过详察病史、细审舌象、重视治疗反应,识破“真寒假热”之机,运用温肾潜阳、引火归元之潜阳封髓丹加味,使十余年痼疾显著缓解,充分体现了师父中医辨证论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卓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