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若琳2.陈学忠
1.谢若琳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深圳游学师承学员,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E-mail:834291924@qq.com
2.陈学忠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中老年男性因反复胸闷、气短、头晕、心率慢,求诊于陈师门诊,陈师辨证为阳虚阴盛,治以经方为基,融温阳、益气、散寒于一体,兼顾心肾,标本同治,自拟升心率汤7剂见效。
关键词:升心率汤,心率慢,温阳益气,陈学忠
医案:
患者陈某某,男,54岁,首次就诊2025年5月7日
主诉:胸闷、头晕5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胸闷、头晕,无胸痛及头痛,检查发现血压升高,具体数值不祥,服用氯沙坦钾片50mg qd后血压控制在120/80mmHg左右。1年前出现胸闷、头晕加重,时有黑朦感,伴有气短,呼吸困难,气不足,吸气不能到底感,患者发现不服用降压药物则血压在100/70mmHg左右,故停用降压药物。同时因胸闷、胸前发紧感、呼吸困难、头晕黑朦感、颈部牵扯痛前往当地诊所就诊,医生建议给予中药内服,患者未遵医嘱未服用药物;患者因佩戴华为智能手表监测心率,发现心率偏低,白天静息心率在46-50次/分,活动时能心率能达60-80次/分,夜间心率在33-40次/分,自行服用稳心胶囊、参松养心丸1月后头晕及黑朦感好转,胸闷、胸前发紧感、呼吸困难未缓解,静息心率在46-48次/分,活动后心率能达到60-90次/分,夜间心率40-45次/分;因其母亲有冠心病及中风病史,长期服心宝丸,故患者服用心宝丸至今,患者血压未见升高,颈部牵扯感已除,胸闷、胸前发紧感略有缓解,仍气不足、深吸不到底,出现头晕,静息心率在48-50次/分,活动后心率60-100次/分,夜间心率40-50次/分。2025年4月前往广东省中医院至冠心病医师团队就医,建议完善动态心电图及排除冠心病等检查,患者拒绝,因其姐姐不寐在陈师处就诊效果显著,故来就诊。
刻症:现胸闷、胸前发紧感,头晕,气短,气不足、深吸不到底,静息心率在48-50次/分,活动后心率60-100次/分,夜间心率40-50次/分。大小便及纳寐尚可。舌淡,苔薄白。脉缓,尺沉。
既往病史:高血压5年,目前未服用药物。
家族史:其母亲冠心病、中风病史,父亲10年前心脏猝死。
中医诊断:胸痹 阳虚阴盛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行血
处方:升心率汤(麻辛附桂枝甘草汤),处方如下:
麻黄 10g 细辛 10g 白附片 30g久煎 桂枝 30g
炙甘草 30g 红参片 20g另煎 盐补骨脂 20g 淫羊藿 30g
生姜 15g
7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2025年5月15日,患者精神佳,服药第二天后身体整体舒服,未见头晕、胸闷,心率较前上升,每分钟心率较前增加7-8次,白天60-100次/分,夜间50-55次/分。服药第二天血压较前上升,到达120-130/80-90mmHg,患者服药第五天见血压较前上升,恐有血压高趋势,自服降压药物,现略有气短,气上不来感,舌胖大,淡暗,苔薄白,脉弦尺沉。治疗有效,中药守前方,加山萸肉30g。7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200ml。
三诊:2025年5月22日,服用上方第一天后气短好转,活动后呼吸有力,吸气能到底。夜间平均心率53-58次,其余心率正常,继续原方巩固疗效。
按语:
此患者为中老年患者,此次就诊主要胸闷及头气短、气不足明显,因智能手表监测静息心率48-50次/分、夜间心率更低,患者未系统检查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等,西医诊断未明确,患者属于中医的“胸痹”等范畴,胸痹多因气机不畅、痰浊阻滞或瘀血阻络所致。此患者陈师中医辨证考虑阳虚阴盛,阳虚为心肾阳虚,阴盛为寒凝血滞;心主血脉,心肾阳虚导致心脉推动无力,气血运行迟滞,故见胸闷、胸前发紧、气短、深吸不到底;心阳不振,清阳不升则头晕。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阳,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阳,致心肾阳虚、寒凝血脉;患者腰膝酸软、尺脉沉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象。舌淡、苔薄白、脉缓,均符合心肾阳虚、寒凝血脉之病机。阳虚为本,阴盛为标,心之跳动、脉搏之搏动、血液运行皆有赖于心阳心气之温煦和推动作用。《血证论》曰:“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心阳根于肾,心阳之作用又必须受肾阳命门之火温煦,才能发挥其“心主血脉”作用;心肾阳虚,阳虚则内寒,寒凝血脉则血行迟缓;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正与邪内外相引,闭阻心阳,加之心气不足,行血无力,使气血运行更为迟缓而导致胸闷、心率慢。治宜温阳益气治其本,散寒行血治其标,标本同治,以达回阳祛寒复脉之功效。方用陈师自拟升心率汤,升心率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枝甘草汤再加红参益气温心阳,淫羊藿、补骨脂温阳补肾,服药一周则分钟心率上升5-6次,头晕、胸闷症状大减,患者二诊出现血压上升,略有气短,加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敛浮阳。
陈师辨证精准,紧扣心肾阳虚、寒凝血脉之病机,以经方为基,融温阳、益气、散寒于一体,兼顾心肾,标本同治。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阳以助心阳,桂枝甘草汤振心阳,红参益气,补骨脂、淫羊藿固本,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效,契合《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
体会:
升心率汤,此方为陈学忠老师自拟方,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枝甘草汤加红参、淫羊藿、补骨脂组成。具体药物:麻黄、细辛、白附片、桂枝、炙甘草、红参、补骨脂、淫羊藿。
其中包含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之《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辛温通阳,细辛外散表寒、内温少阴,白附片回阳救逆。三药合用,温通心肾阳气,散寒凝而通血脉,针对心肾阳虚、寒邪内侵之核心病机。
升心率汤中的桂枝甘草汤也起了重要作用。桂枝甘草汤由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组成。桂枝辛温,能温通心阳、助阳化气;甘草甘平,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者合用,辛甘化阳,可温补心阳、缓急止悸,适用于心阳不足、心失所养之证。
桂枝甘草汤是温复心阳的祖方。然而心阳虚一证,从根本上来说和肾阳衰有关,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有赖肾中元阳之温煦,正如《沈氏尊生书》所说:“阳虚阴虚皆属肾,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宜大补元阳”,若命门火衰则君火不明,不能温煦气血,血行迟缓。所以在温振心阳的同时,应重用温肾助阳之品。在本方中,还有红参温心阳、补益心气,补骨脂温肾助阳,淫羊藿能补肾壮阳;生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子、桂枝等药物温阳。
在四川成都游学一个月,有幸遇见陈师,跟着陈师学习,才真正明白经方的精妙之处。跟诊时看到陈师用经方作为钥匙,辨证准确、手法熟练,用药细致入微、效果显著,每次都能把复杂的病治好,让我这个笨学生一下子开窍。您不仅用实际病例教我们经典,更用仁心仁术让我们懂得做医生的道理。得遇明师,实乃三生有幸!愿陈师福寿康宁,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