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姗姗 2.陈学忠
1.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954909124@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杨某某,女,62岁,因“腰部冷痛伴局部汗出1+年”就诊于陈学忠教授处,予肾着汤治疗后有奇效。陈教授的临床经验值得我辈研究学习。
关键词:肾着汤 腰冷 腰痛 肾阳虚 陈学忠
案例:
姓名:杨某某,性别:女,年龄:62岁
舌质淡,齿印,苔白腻。
主诉:腰部冷痛伴局部汗出1+年
病史:患者1+年来腰部疼痛,时轻时重,伴局部冷痛汗出,如坐水中,自行休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未行相关诊疗,经介绍,于陈师处就诊,刻下:腰部疼痛重着感,无下肢放射痛,自行休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形寒畏冷。纳可,口不渴,口不苦,大便不成形,小便自利,舌淡、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初诊:2025.04.10
中医诊断:腰痹痛
辩证:寒湿遏阻,脾阳不运
治法:散寒除湿,温阳行气
方药:肾着汤加减
白术 30g 茯苓 30g 干姜 30g 炙甘草 15g
桂枝 30g 肉桂 15g
煎服法: 7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本案患者中医诊断为寒湿型腰痹痛。患者腰痛而冷重,如坐水中,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自行休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故辨证为寒湿内盛、脾阳不运,方施肾着汤四味:干姜配甘草以温中散寒,茯苓配白术以健脾除湿,寒散湿去,阳气温行,“腰中既温”,腰痹随愈,嘱其腰部暖熨之。《圣济总录》也认为“肾不荣,则髓不能满,故寒盛至骨也”。故腰痹痛亦当以益肾为要。
二诊:2025.04.17(肉桂加至30g)
白术 30g 茯苓 30g 干姜 30g 炙甘草 15g
桂枝 30g 肉桂 30g
煎服法: 7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患者服药后腰痛汗出较前有所减轻,腰部冷感改善不显,大便仍不成形,但较前有所好转,仍形寒畏冷,但较前可减衣不觉寒冷,舌淡、齿印,苔白微腻,脉沉细。因患者疼痛减轻,湿气逐渐改善,但冷痛明显,温阳功力尚不足,陈师不想擅加附子温阳,取肾着原方,仅加倍肉桂用量,取原方温阳之力,嘱御寒保暖,适度腰背肌训练。
三诊:2025.04.30(效不更方)
白术 30g 茯苓 30g 干姜 30g 炙甘草 15g
桂枝 30g 肉桂 30g
煎服法: 7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患者服药后腰痛汗出较前明显减轻,腰部冷感改善,大便已成形,形寒畏冷较前进一步减轻,如坐水中感已无,舌淡、齿印,苔白,脉沉。患者病情一切向好,症状逐步改善,未诉其他不适,效不更方。
四诊:2025.05.12 (加党参段30g)
白术 30g 茯苓 30g 干姜 30g 炙甘草 15g
桂枝 30g 肉桂 30g 党参 30g
煎服法: 7付,水煎服,一剂服用一天,一日三次,每次200ml
患者腰部冷痛基本消失,大便如常,腰部已无异常汗出,自诉精神不济,加用党参健脾养血。腰痹痛基本痊愈,再服一星期,加强疗效,于下周起对症治疗肺结节、肝肾囊肿等。
五诊:2025.05.19 (改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
患者腰部冷痛基本消失,应患者要求,针对肺结节、肝肾囊肿等对症治疗,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按:
患者初看药方反复询问3次以上,“只开这两行药吗?”同行之人也倍感震惊,自诉身边朋友,求医问药多年,大多处方六至七行,四、五行已是小处方,患者自感自己虽不是疑难杂症,但毕竟腰部冷痛1+年,药方怎会如此简单,而且都是常见药,甚至反复看诊4次,只加了一味药,但疗效却如此显著,不免赞叹不已。
二诊时,患者冷痛改善疗效不佳,陈师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加药,一味堆砌温阳药物来达到温阳效果,这并非上工治病的第一顺位,虽陈师时常自嘲自己勉强挨到中工的边,但他的临床用药思维,确对我们常常有醍醐灌顶的触动,愿与君共勉,对经方的自信把控,不只在药味的加减,更在药量的毫厘之间,而这个毫厘是多少医生终其一生难以跨越的鸿沟、想要到达的彼岸。
三诊时,陈师守方不变,是以患者病情向好为依据,更是对经方,对自己的自信,并不贸然加药,说来容易,做到很难。
肾着汤(又名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白术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条文论述了肾着汤证的成因、临床特征及病位。其成因是劳作汗出,湿衣贴身及冷湿所致腠理闭塞,汗出不够透彻,日久寒湿滞留腰部及以下。其特征是身体重、腹重、腰冷、腰以下冷痛、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寒湿犯体,湿性重浊、趋下,故身体重,尤其是双下肢沉重;寒湿下侵,气血运行受阻,则腰冷、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非言腹部沉重,而是形象描述腰痛严重,难以伸直;不渴,说明津液顺利上承口腔;小便自利,并非小便正常,而是与小便不利一样,均属病理现象,意指“尿频”或“尿失禁”,提示部分寒湿入里,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饮食如故,表明胃气尚健、胃无停湿。病属下焦,指病位主要在腰及以下的肌肉关节,涉及膀胱。
《神农本草经》谓干姜“逐风湿痹”,《药性论》云其“治腰肾中疼冷……去风,通四肢关节”,故方中重用干姜意在散寒除湿,使邪从表解;《神农本草经》谓白术“主风寒湿痹”,《本草汇言》云其“散湿除痹”,《药性论》曰其可“主大风顽痹”,故方中用白术主要不是取其“健脾益气、燥湿利尿”的功效,而是择其治疗风寒湿痹的作用;水湿内停下焦,因势利导,重用茯苓,引导水湿从小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四药相配,共奏散寒祛湿、通痹利水之功。然而,由于药物功效的多元,该方无疑还具有温中健胃作用,可治疗太阴虚寒证。
《医方集解》提到“肾着汤,(《金匮》。一名甘姜苓术汤)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肾主水,湿性下流,必舍于其所合而归于坎势也。腰为肾之府,冷湿之邪着而不移,故腰冷、身痛,是着痹也。此由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
《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热痛,涩于小便,上为清涕(风寒湿邪客于胞中,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阳经上额络脑,太阳经气不得下行,上入脑而流)。干姜(炮)茯苓(四两)甘草(炙)白术(炒,二两)。有寒者加附子。
《经心录》加肉桂、泽泻、杜仲、牛膝,治同”。
《太平圣惠方》中记为“甘草散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世医得效方》中记为“除湿汤”
腰痹痛原称腰痛病。如《千金要方》所载:“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不止,引牵腰脊痛。”痹者,即痹阻不通也。邪之所凑,经脉闭阻,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故此谓之“腰痹痛”。因此,“腰痹痛”一疾,大体可分为“寒湿”“湿热”“血瘀”“肾虚”证,诸证常常兼夹而不孤,唯需辨分寒热。然骨伤“腰痹”,常偏寒湿。究其理,实乃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肾亏阳虚为本,临床当审慎。
治疗寒湿下侵所致疾病 寒湿为有形之阴邪,湿性趋下,乘劳作之虚,侵袭腰府及以下,致使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可见腰府及以下冷凉、疼痛、麻木等症;若阳气虚衰,寒湿内停,下注膀胱,或外感寒湿邪气,循经传腑,影响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常,则见尿频、遗尿等症。前者常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后者多见于尿失禁、儿童遗尿症、老年人夜尿症、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早泄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