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中风后汗证医案

日期:2025-01-3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96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1114607532@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患者因中风后偏侧肢体乏力伴全身出汗就诊,陈学忠教授认为中风后机体处于一种虚弱状态,卫外难固、外邪易犯,结合“一分伤一分寒”理论,考虑元气虚损、气血营卫不和所致予桂枝加附子汤合补阳还五汤调和营卫、益气活血获显效。

关键词:汗证,中风(中经络),一分伤一分寒,桂枝加附子汤,补阳还五汤,陈学忠。

医案:患者王某,女,54岁,于2024.12.16就诊。

主诉:中风后出汗1月。

现病史:1月前,患者因中风后出现右侧肢体乏力于成都某医院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好转后出院。出院后仍感右侧肢体乏力伴全身出汗,如水流点滴而下,白天、夜晚均出汗,今前来陈学忠教授门诊求诊。

症见:患者诉右侧肢体乏力、轻微麻木,全身出汗,如水流淌,白天、夜晚均出汗,无意识、肢体功能障碍,无恶寒发热、头晕、头痛等不适,饮食正常,大便干燥难解,小便正常,平常怕冷,舌体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汗证

辨证:气虚血瘀、营卫不和

治法:益气活血、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补阳还五汤加味

白附片30g    桂枝25g    赤15g    白芍15g

生黄芪100g   炙甘草15g   大枣15g    生姜15g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2024.12.19

症见:患者来时十分高兴,诉全身出汗量明显减少,不再点滴而下,右侧乏力也改善,稍感右侧肢体麻木,仍感怕冷,眠纳可,大便较前顺畅,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效不更方,白附片剂量加至60g增强温阳作用,加入鸡血藤30g养血活血、舒经活络,5剂。

三诊:2024.12.26

  患者诉现出汗情况基本好转,白天活动后有汗,夜间无出汗,右侧肢体乏力较前改善,但较左侧相比仍感乏力,怕冷稍改善,眠纳可,大便尚可,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效不更方,白附片加至90g、生黄芪加至120g增强补阳益气之功,续5剂。

四诊:2025.01.02

  患者诉现在出汗情况基本好转,右侧肢体仍稍乏力,但较前可以行走更远的路程,怕冷较前改善,精神状态较前改善,眠纳可,大便可,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效不更方,续前方5剂。

讨论:

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又称“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舌喎斜或伴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如偏枯、偏风、风痱、仆击、大厥、薄厥等,直到仲景的《金匮要略》才首次提出中风的病名。原文“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仲景将中风病按邪气侵犯部位不同,由浅入深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邪气侵犯于络,营卫之气通行不畅,故肌肤麻木、没有感觉;邪气侵袭在经,肢体经脉气血不通,自觉沉重,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邪气侵入于腑,上蒙清窍,困阻神明,神志不清楚,不识人;邪气侵入于脏,心脾属五脏,心开窍于舌,脾在窍为口,导致舌头僵硬,语不清或不能言,流涎沫。仲景将中风病分为四型,在络、在经、入腑、入脏,但经络之间相互联系、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现在临床延续仲景所提出的分型,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中经络者主要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㖞斜,但神志清楚;中脏腑者主要突发神志昏蒙伴肢体不用。

该患者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轻微麻木,无意识、肢体功能障碍,属于中经络,邪在经络,营卫气血不畅故出现出汗。而且师父在教学中常提到“一分伤一分寒”这一理论。讲到:人体受伤后,比如跌打损伤、手术创伤等,当然中风也是一种损伤,局部的气血运行会受到影响。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温煦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就容易导致局部的卫气不足,卫气有温分肉、司开合、御外邪等功能,其变弱后,外界的邪就更容易趁虚而入中风后患者身体虚弱,气不足则不能固摄汗液,容易导致出汗;营卫不和使得汗液的排泄失去正常的调节。患者又怕冷,当予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补阳还五汤益气和血通络。(“一分伤一分寒”,不能一概而论,也有郁而化热的现象,应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变通。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于《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漏汗不止且表邪不解的自汗证。临床上常用于营卫不和所致的汗证。桂枝辛温,具有温通卫阳、解表祛风之效。白芍味酸,益阴养筋而和营气,桂芍等量配伍,一散一收,具有调和营卫之效。赤芍活血散瘀,散而不补,与白芍一散一敛,一泻一补,使活血而不伤血、养血而不留淤,同时可以消积通便。炙甘草味甘,补中缓急,与白药合用则酸甘化阴,与桂枝配伍则辛甘化阳,鼓荡阳气以助邪外出。白附片味辛而大热,性燥烈而善走,可通行十二经,具有扶阳温通、固表止汗之效。生姜、大枣属脾胃之药,和中补脾益气。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治疗中风气虚血瘀的常用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7味药组成。该案中患者无肢体功能障碍,症状轻,故取其意未用全方,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配伍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经活络,使气旺则血行,活血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