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腹胀验案一则

日期:2025-01-3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46

1.高兴宇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深圳游学师承学员 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 高兴宇 E-mail:zhongyigaoxingyu@163.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指导老师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陈学忠  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男性患者患口疮伴腹胀多年,多方求治无效,陈师潜阳温里治愈其口疮后,复辨其胀为中虚气陷,当治以“塞因塞用”,以补中益气为法,处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收得良效。

关键词:腹胀、补中益气汤、塞因塞用、陈学忠

某,39岁

首诊:2024年12月11日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伴腹胀2年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散发口腔溃疡,口腔黏膜,舌体均易发溃疡,疼痛明显,伴见腹胀,下腹胀闷,西医未系统检查。曾服清热解毒中药,口疮可暂平复,反觉大便溏稀,腹胀加重,食欲减退,故停药。停药后口疮又时有发作,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口腔黏膜,舌尖散发溃疡,触痛,伴见腹胀,下腹胀满为主,进食生冷后加重,怕冷,手足冷,汗不多,食纳可,眠略差,大便稀溏不成型,2次/日,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弱。

诊断:口糜

辨证:虚阳上浮证

治法:温补脾肾,引火归元

方药:潜阳封髓丹合附子理中汤

白附片30g(先煎1小时) 炮姜8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砂仁20g(后下)     黄柏20g   醋龟甲20g  炙甘草15g

当归15g          白芷15g    

              6剂,水煎服,1日1剂,分三次餐后温服

二诊:2024年12月18日

诊见:患者来就诊时诉口腔溃疡及疼痛有所好转,仍有腹胀,觉餐后腹胀痛明显,伴见矢气频繁,味重臭秽,食纳尚可,眠可,大便仍略稀溏,1-2次/日,舌质淡暗,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略弱。

处理效不更方,上方加重炮姜用量至100g温中,并加陈皮15g行气除胀,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30g(先煎1小时)炮姜10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砂仁20g(后下)   黄柏20g   醋龟甲20g   炙甘草15g

当归15g        白芷15g   陈皮15g  

     6剂,水煎服,1日1剂,分三次餐后温服

:2024年12月25日

诊见:患者本次就诊时诉口腔溃疡已平复,未再发,亦无口舌疼痛;腹胀仍时发作,觉现下午矢气较多,仍畏寒,另诉醒后出汗,下床活动则汗止,食纳尚可,眠可,大便仍稀,2次/日,舌质淡暗,舌体胖,苔白腻,略水滑,脉沉略弱。

处理:口疮疼痛均有好转,上方去当归,白芍,陈皮,针对其便溏频繁,加用干姜温中仍溏,畏寒,舌苔水滑,加入茯苓30g,桂枝15g,合用苓桂术甘汤方义,“以温药和之”,并使湿邪从小便而去,利小便以实大便,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30g(先煎1小时)炮姜10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砂仁20g(后下)   黄柏20g   醋龟甲20g  炙甘草15g

茯苓30g       桂枝15g

            5剂,水煎服,1日1剂,分三次餐后温服

:2025年1月2日

诊见:患者本次就诊时诉未再发口腔溃疡,要求治疗其“腹胀”,现仍觉时有腹胀,食后加重,以下腹部明显,觉似有“坠胀下垂”感,伴见矢气频繁,另诉服上方后汗出减少,觉舌干,食欲略差,纳尚可,眠可,大便仍稀,2次/日,便量不多,舌质淡红略暗,舌体胖,苔薄白略腻,脉沉。

处理患者经潜阳温里中药服药17剂后,口疮及疼痛好转,现未复发,腹胀由兼见症转为现今之主要矛盾,既往方药中加入陈皮等理气药,腹胀未减,且餐后胀,便溏等仍不能除,现腹胀有较明显坠胀感,伴矢气频出,结合其舌脉,当辨为虚胀之中虚气陷证,治法需“塞因塞用”,变易方药。

诊断:腹胀

辨证:中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清除胀,佐以温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

白附片30g(先煎1小时)炮姜10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砂仁20g(后下)    升麻10g   柴胡10g   枳壳20g

陈皮15g        黄芪30g

                  5剂,水煎服,1日1剂,分三次餐后温服

:2025年1月8日

诊见:患者本次就诊时,喜笑颜开,诉服上方后,腹胀有明显减轻,现餐后腹胀好转,已无坠胀感,下腹餐后2小时略堵闷,可自行缓解;频转矢气亦有改善,味仍略臭,大便现由稀转软,1-2日/次,排出顺畅,食纳现正常,眠可,舌质淡红略暗,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处理守方续进,上方加鸡内金15g健脾助运。具体方药如下:

白附片30g(先煎1小时) 炮姜10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砂仁20g(后下)    升麻10g   柴胡10g   枳壳20g

陈皮15g        黄芪30g   鸡内金15g

          5剂,水煎服,1日1剂,分三次餐后温服。

按语

  患者虽为青年男性,但口疮反复发作,迁延已2年有余,既往治疗中时医往往一见口疮,即责之湿热,胃火,阴虚等,常用清热解毒之药,短期应用尚可取一时之效,常用则必戮伤脾阳,亏耗中气,中虚不运,故见腹胀;脾虚水湿运化不利,故见便溏;“阳虚则畏寒”,故见怕冷,手足不温等。气虚又往往导致气陷,中气下陷,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从而便溏,腹泻,腹胀,腹痛等诸症并见,若仍辨证不确,再继服凉药,或起居调摄不当,则极易殃及肾阳,致虚阳浮越于上,而发难愈性口疮。此类口疮,愈服清解,反愈加重,故治疗过程中,先以潜阳封髓丹温肾引火归元,合附子理中汤温里健脾,服药十七剂后,待口疮平复好转,又针对其虚胀虚泻,施以“塞因塞用”之法,易方以补中益气汤,不用当归,避免其滑肠;加用枳壳,降浊升清,兼有枳术丸方义,再合附子理中汤,故能五剂即取得明显疗效。

讨论:

1.“塞因塞用”的中医认识

“塞因塞用”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原文如下:“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由此可见,此为中医“反治”法的一种,反治法之应用,多用于疾病的本质与所表现症状存在矛盾者,如本虚标实,真虚假实等,与“正治”之常法有别。具体到“塞因塞用”,又称“以补开塞”,即以补益固涩之法,治疗因体质虚弱或误诊误治,导致脏腑气血精微虚损,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不通表现的临床疾病。正如清·高士宗所说:“塞因塞用,则正气自强,故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如对此类虚损而致闭塞者误用通泄药物,则人体之正气受损,虚者更虚,闭者仍闭,必致疾病加重。后世医家最常应用该治法的疾病有:便秘、腹胀、癃闭、闭经、耳聋等属因气血阴阳虚损而致闭者。

2.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如脱肛、久泻久痢、崩漏等)和气虚发热证,其原文论述如下:“内伤不足之病,其人倦怠,四肢无力,气短懒言,饮食无味,大便稀薄,或溏或秘,小便清长,面黄肌瘦,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此乃脾胃气虚之证,宜用补中益气汤治之”,方中以黄芪重用(五分至一钱)为君药,其味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功,人参、白术(三分)为臣,补气健脾为臣,助黄芪补益中气;当归(二分)养血补血,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和营气以畅阳;陈皮(二分或三分)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此外,方中升麻、柴胡(二分或三分)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原方中云“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本草纲目》发挥:“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五分)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此方以后天脾胃之气立论,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为法,亦调节升降失常,“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之气虚而陷。“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故补中益气汤作为李东垣代表方,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等诸多方面。

体会

陈师辨证精当,用药立足经典,遣药组方精准,选方潜阳封髓丹合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圆机活法,随证定方,故能取得佳效。对于该案中的气虚气陷腹胀,其识别要点为腹胀且坠(实胀多为满胀,堵闷感而少见下坠,下垂感);便频矢气(实胀便频,便量往往较大,不似虚胀便频,便量少,且常见稀溏软烂;矢气频繁虚实均见);餐后下腹部坠胀明显(为中虚不化,气陷食滞不得运化之象,与积滞之餐后胃脘至全腹均胀,满闷,排便觉舒相反),该患者虚且陷、且寒,故不单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等单补脾胃,针对其陷,“下者举之”,投以补中益气汤,升补结合,灵活应用塞因塞用之法之后,诸症悉减,又加鸡内金助脾胃中枢运转,取得良效。

此外,附子理中汤始终贯穿该患者治疗过程,因该患者,舌常淡暗,脉久沉弱,“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后天脾气虚损,伤及阳气,致脾阳亦虚,参考太阴病之提纲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及治法“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专用经方,温中健脾助运,以附片30g,炮姜80g-100g逐次递增,方简药专,合而为效。

陈师塞因塞用治疗腹胀,深刻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精髓,慧眼巧辨真虚假实,值得我等学习借鉴,精思后活用于临床。

不才跟随陈师学习时间尚短,学识浅薄,对陈师遣药用方经验理解不甚深刻,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