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春泽汤治疗尿频伴多涎验案一则

日期:2025-01-31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56

1.高兴宇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深圳游学师承学员 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 高兴宇 E-mail:zhongyigaoxingyu@163.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指导老师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陈学忠  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老年男性患者患前列腺增生多年,表现为尿频,起夜频多,后1周前尿频加重,并出现夜间不自觉流涎,陈师以温阳化气、 益气摄津为法,处方以春泽汤加减,收得良效。

关键词:尿频、多涎、多唾、春泽汤、陈学忠

晏某77岁

首诊:20251月16日

主诉:反复尿频5年,加重伴夜间多唾1周

现病史:患者近5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尿频,昼夜均尿频,曾外院就诊诊为老年性前列腺增生,未系统诊治,本次1周来,觉尿频加重,起夜增多,3-4次,伴夜间口水增多,不自觉流涎,睡中自行流出,醒后打湿枕巾方知,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既往史:直肠恶性肿瘤病史。

患者自诉,现昼夜均尿频,日6-7次,夜间起夜3-4次,小便频数,排出不畅,有尿等待,尿尚清,无明显尿热,尿痛等,伴见夜间口水增多,睡中不自觉流涎,量多,质略稀,口水样,无臭味,流涎时无知觉,不可控,醒后打湿枕巾方知,擦去后再睡仍继续流涎,担心“中风前兆”,无口眼歪斜,言语艰涩,肢体活动不利,手指麻木等,伴见腰膝酸,双下肢时软,恶凉喜暖,食欲尚可,大便可,日1-2次,排出可,自觉排气多,夜寐尚可。舌质淡暗略胖,苔白,水滑,脉沉缓,尺弱。

诊断:淋证

辨证:肾阳虚 气化失司证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补益元气摄津

方药:春泽汤加减

茯苓30g   猪苓15g   盐泽泻20g   白术30g

肉桂20g   桂枝30g   党参30g    盐益智仁30g

          5剂,水煎服,1日1剂,分三次餐后温服

2025.1.20电话随诊,患者诉服上方首剂仅2次,当晚夜间不自觉流涎即完全消失,患者对此啧啧称奇,自诉从未想到中药取效如此之快,继服后4剂,觉尿频,小便不利亦改善,起夜减少至2次/夜,因农历春节,患者拟年后再来随诊服药。

按语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患尿频,小便不利,夜尿频多时间较长,西医认为病因多属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由于老年男性雄性激素水平下降,前列腺受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出现增生肥大,刺激膀胱,尿路,出现相应排尿动力学症状,结合泌尿系B超,膀胱残余尿B超检查可确诊;而中医常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脾虚湿盛,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痰瘀阻滞等辨证论治,归结为癃闭,淋证等疾病,该患者高龄,既往恶性肿瘤病史,耗伤元气,现昼夜尿频,起夜频多,伴见小便不利,排出困难,尿色清,有恶凉喜暖,腰膝酸,下肢软等症状,肾主封藏,司膀胱开阖,亦司大小二便之排泄,故结合上述症状,可辨为肾阳虚证,陈师既往经验有应用济生肾气丸取效者;但高龄老人出现不自觉流涎,睡中明显,医患双方均需警惕中风先兆。陈师仔细观察患者,询问病史,其无口眼歪斜,言语艰涩,肢体活动不利,手指麻木等症状,不似中风先兆,结合其舌质淡暗略胖,苔白,水滑,脉沉缓,尺弱,考虑其多涎多唾,仍为肾虚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失于温化,且气虚不能摄津之故,当于温阳化气行水同时,配合补肾益气摄津,故以祖方五苓散合入人参补益元气,而成春泽汤,加益智仁温肾摄唾治之。服药后随访不仅尿频起夜改善,不自觉流涎亦初服药即愈,可见经方辨证准确,有不可思议之效。

讨论:

1.“多涎/多唾”的中医认识

多涎症是指唾液分泌过多,频繁吞咽或吐出,甚至自行流出口外的病症。唾液又叫口液、口水、口津、唾沫,其中较清稀的称作涎,较稠厚的称作唾。《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自此,中医将多涎,多唾进行分治,认为脾虚多涎,肾虚多唾,但并非绝对,《素问集注》中认为:“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涎唾同在于口,脾虚日久,后天波及先天,可致肾虚;肾为胃关,肾虚则唾增,脾胃失其关摄,亦可见脾虚而多涎,故多涎多唾二者亦常并见,总属水液代谢之异常,归属“水饮”为患。

此外,回顾文献,涎唾之病,亦与肺相关,《金匮要略》中“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咳,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此类病因乃寒饮在上,肺阳虚不能制之,故治以温肺益阳化饮,与脾肾津液代谢异常导致之多涎唾相关,亦有区别。

与脾相关之多涎唾,较早记载可见于《伤寒论》,轻者“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重则“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此二者均属脾胃,肝胃虚寒之证,病机十九条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之谓也。但亦有“火旺煎熬,令水沸腾,故痰涎唾出于口”者,多见于小儿之多涎,滞颐,病机为“脾中有热,涎为火迫”,或“中热胃缓,中热而胃中消谷,胃缓则气逆唾出”,或“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常治以泻黄散等,与虚寒有所不同,辨证要点在于涎液清稀或稠厚,气味臭秽或清淡,及其他可见的虚寒、实热区分见症。

上举脾病多涎,回顾经典及临床所见,多为醒时,有涎唾增多之自觉,主动吐出表现,亦有少量睡中流涎者,而脾病日久或波及于肾,成脾肾两虚,往往又与人之衰老过程相合,故临床上常见老人多涎多唾,治以四神丸,缩泉丸等;或见寒热错杂于脾胃,呈本虚标实之类改变,近人有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之验案。

与肾相关之多涎唾,《圣济总录》中论述颇为精到:“论曰:水饮非升降不能传导。非阳气不能销铄,肾虚多唾者,缘肾藏不足,阳气虚微,而又阴寒凝结,停滞于胸膈之间,不能销铄水饮,上溢于齿牙,故喜唾也。”肾主水,生理意义上的津液代谢与肾气密切相关;肾气亏虚,津液失于固摄、温化,则见水泛为涎。气虚不能摄津,则津自外泄,往往先见于不自觉之时,或言语中口沫飞溅;气化失司,水液代谢不利而生痰饮,则涎唾自然生多而泛滥,往往此类涎唾多见咸味,清稀有似于痰,与肾相关之多涎唾,在遣方治疗方面,肾气丸,苓桂术甘汤,均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益气摄津,五苓散加人参称春泽汤,加入暖肾温脾开胃摄唾专药益智仁,即为本案中总结归纳之有效验方。

最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提出了中风病见多涎唾的问题,“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此后古人观察,往往在中风病发之前,出现口舌言语不利,口涎增多症状,如王伦《明医杂著》中记载;“口眼喎斜,舌根痰缠,胸膈痰碍...”《医林改错》中记载,“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虚证可查乎?...愈后问及未病以前之形状...有睡卧口流涎沫者...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者,”,此类症状往往与其他筋惕肉瞤,手足麻木,肢体活动不利,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中风先兆症状并见,且于中风急性发作期,亦能见到,古人特以“风涎”论之,认为本虚标实,内风外风挟素有之痰涎上犯于脏,此类多涎唾需谨慎治之,不可与上述其他多唾症混同。

2.“春泽汤”的临床应用

陈师常用的春泽汤方最早出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为《普济方》春泽汤(五苓散+人参,麦门冬,柴胡,灯芯草)减药而成,保留五苓散加人参,方简效专,治疗“主伤暑泄泻,泻定仍渴,小便不利”,此后《证治准绳》引用此方,主治“气虚伤湿,小便不利”, 《医钞类编》以此方治疗“肠虚泄泻,小便不利。”《医方集解》称赞此方“有古诗“春水满泗泽”意,明言此汤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因无病而津气先虚,或病后而津气未复,故加参以生津益气。”后世医家又将其应用扩展至癃闭,泄泻,淋证,水肿,妇科杂病,甚则膀胱咳(咳而遗尿)等疾病。陈师应用春泽汤时,君臣用药与五苓散有别,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药,淡渗利湿;而陈师改以桂枝,肉桂合用,温阳利水为君,温肾以助气化;泽泻退而为臣,与茯苓,猪苓利水渗湿,通利三焦,令“水津四布,五液并行”,白术为佐使,合人参健脾,益气,固摄津液,又能益气以助脾运,人参益元气,保津液,阴阳并补,陈师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常以党参代人参,需较人参在剂量上加重应用。上述七药相合,共奏温阳化气行水,补益元气摄津之效。

体会

陈师辨证精当,善抓病症之紧要症结,将该案中见于下之小便不利及见于上之夜卧多涎,以肾虚气化不利统而治之,可谓独具慧眼,遣药用方亦不做“大包围”,以经方稍作加减,即能巧愈疑难疾患,值得我辈用心体悟学习。

跟师一月,侍诊十余次,深感陈师学验俱丰,临证守传统中医之正,亦有衷中参西之新,对待患者至意深心,传道授业毫无保留,感念师恩,必将努力学习老师经验,应用于未来临床实践。本人学识浅薄,敬请老师,师门各先达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