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升降温里法治疗顽固性难治性痞证医案

日期:2024-09-2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719

1.汪灵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1114607532@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省外患者10年余里反复脘腹部胀满伴便秘曾辗转多个城市求诊,花费了不少精力、金钱和时间,但疗效欠佳。陈学忠教授认为此乃阳明湿热、太阴虚寒之证运用自拟升降温里法治疗后获奇效。

关键词:升降温里法、痞证、阳明湿热、太阴虚寒、陈学忠

医案:患者杨某,男,37岁,于2024.07.24因脘腹部胀满、便秘就诊。

主诉:脘腹部胀满10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0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脘腹部胀满不适,伴大便排泄不畅,曾到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就医,但效果均不明显。患者甚是苦恼,影响到工作,通过网上搜素浏览医案,发现陈学忠教授工作室医案症状与自己的症状颇为相似,故从省外来陈学忠教授门诊求诊。

症见:腕腹部胀满不适,伴大便排泄不畅,排便时费力、肛门坠胀,大便不成形,3-4天1次,项背怕冷,易疲倦,晨起口干口苦,饮食尚可,小便正常,舌体胖,浅齿印,舌质淡,黄白腻苔,脉沉。

中医诊断:痞证

辨证:阳明湿热、太阴虚寒

治法:辛开苦降、益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枳术丸加减

白附片60g     炮姜30g     干姜30g        炙甘草15g

升麻15g       柴胡15g     党参30g        黄芪30g  

白术30g       枳壳30g     陈皮15g        法半夏30

黄连10g       大枣30g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2024.07.29

症见:患者大喜诉几服药就解决了多年的问题,脘腹部胀满明显减轻,大便较前通畅,较前成形,1天2次,肛门坠胀较前改善,项背部怕冷改善,口干口苦改善,精神较前佳,饮食可,小便正常,舌体胖,浅齿印,舌质淡,薄白苔,脉沉。原方白术加至60g,续7剂。

讨论:

“痞”“否”在古时通义。否之本意为闭塞、阻隔不通,源于六十四卦中的否卦。《周易》指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因而否有“闭塞不通”之义。《中医词典》中解释“否”同“痞”,指不通、壅塞。将其引申在人体,即为阴阳不交、气机不畅,使得人体中气血痰湿食等代谢产物壅塞在局部,从而出现痞证。痞证的病名首次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气协天休,五化齐修……其病痞”,又曰:“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其病留满痞塞”,此乃首次提出“痞”之概念,且明确“痞”具有满、塞之感。《伤寒论》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按之自濡”强调了邪之无形,故而名曰“气痞”,且痞证无有形实邪交互凝结,区别了其与结胸证。

此患者项背怕冷、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乃阳虚,加之久病服药使脾胃受损。《诸病源候论·诸否候》曰:“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也”,描述了痞证源于气机闭塞。脾胃居中焦乃气机升降枢纽,脾为太阴湿土,阴中之至阴,喜燥而恶湿,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喜润而恶燥。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司,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升则脘腹胀满,清阳不能上达清窍则易疲倦,脾气虚则无力推动浊阴而滞于肠间则大便排泄困难,脾阳虚,失于温运则出现大便不成形,脾气虚则大便费力、肛门坠胀。土虚木乘,犯脾克胃,疏泄不畅,则出现口苦口干,湿浊内蕴则苔黄白腻。属阳明湿热、太阴虚寒之证,病位在脾胃涉及大肠、肝,病机乃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治则辛开苦降、益气升阳,温运湿浊。

“升降温里法”:主要由补中益气汤、四逆汤、半夏泻心汤、左金丸、枳术丸几方合方而成,用于脾虚气馅、寒热错杂、的多种疾病,如腹胀、便秘、腹泻、郁证、溃疡、痰饮等疾病的治疗,其与脾胃损伤关系密切。是由陈学忠教授在临床中总结的治法。

方中黄芪大补元气,升阳举陷,党参、炙甘草、大枣、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使下陷之清气上升,并兼疏肝理气,陈皮合半夏辛温燥湿,消痞散结,黄连苦寒泄热以清泄中焦,白附片、干姜、炮姜辛热燥烈以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温运湿浊,配以大枣、党参甘温益气以补中焦之虚,白术合枳壳(久病多虚这里用枳壳代替枳实,恐枳实耗气太甚)取枳术丸之意,一补一消,二诊中患者仍排便不爽乃脾气虚运化之力尚弱故白术的用量是枳壳2倍,补重于消,以健脾为主,兼以理气,共奏理气和胃、消痞除满之功。本方中干姜与炮姜同用,陈老指出干姜性热而偏燥,炮姜辛燥之性不及干姜,同用增强温中散寒,缓和而不燥烈。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既要注重药物的温润平和,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也要注重药物配伍的用量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同时虚证患者体内痰湿相对偏胜是因脾虚导致的脾不健运,而非痰湿之邪气偏胜,故用健脾温阳之品运化湿浊,少用苦寒之品,以免加重对脾胃的损伤。

他医就诊处方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