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胀便秘验案一则

日期:2024-07-25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242

1.王姗姗 2.陈学忠

1.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954909124@qq.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黄某某,女,65岁,2024年6月24日腹胀便秘2+月”就诊于陈学忠教授处,予补中益气汤治疗后有奇效。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治法属于反治法。陈学忠教授从医数十余载,中医理论深厚,笔者有幸跟师陈教授,现将其在临床中应用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治法验案数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借鉴参详。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 腹胀 便秘 经方 陈学忠

案例:患者黄某某,女,65岁,腹胀便秘月余”于2024年06月24日就诊。

刻下症见:乏力,口干、腹胀、饮食后胃部顶胀不适,偶感冷痛,大便3-4天/次,临厕努挣。

舌脉:舌体略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便秘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便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如下:

党参30g   黄芪30g   炒白术30g   大枣30g

陈皮15g   柴胡15g   炙甘草30g   升麻15g

当归12g   枳壳15    炮附子30g   干姜15g

煎服法: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4年06月27日二诊

诊见:自诉乏力、口干改善,腹胀较前缓解5成,饮食后胃部顶胀不适缓解9成,大便已解

舌质淡,有齿印。苔白微腻。

调整方剂:效不更方,前方减干姜量为10g,加用炮姜15g

党参30g   黄芪30g   炒白术30g   大枣30g

陈皮15g   柴胡15g   炙甘草30g   升麻15g

当归12g   枳壳15    炮附子30g   干姜10g

炮姜15g

继续服用3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患者就诊后回访,患者诉饮食后胃部顶胀感已经消失,腹胀、便秘较前均有所缓解9成,整个人精气神都好多了。

 

 

按: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气亏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脾气亏虚,失于健运,气血不足,大肠传导无力而见便秘,临厕努挣、乏力、舌色淡为气血亏虚之象。肾阳不足,大肠传导无力故大便艰涩;阳虚阴寒内盛,气机阻滞而见腹胀冷痛;舌淡、有齿印、苔白腻,为脾肾阳虚寒盛之象。治当塞因塞用,补肺脾肾,益气温阳通便。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属于大肠传导失常,与脾胃肾关系密切。总病机不外乎脏腑气血津液失调,传导功能离不开心之主宰、肺之宣发肃降、肝之疏泄、脾胃之运化、肾之开阖。临床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分。而慢性便秘患者在临床上属于虚秘、冷秘者居多。现代生活工作紧张,饮食多为肥甘厚腻之品,初则胃肠蕴热,日久则脾胃内伤,气血不足,大肠传导无力而便秘。慢性便秘患者多属于虚秘、冷秘。《内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慢性便秘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中气不足,运化失常,大肠传导无力而便秘。而又与肺肾关系密切,大肠传导亦赖于肺气的肃降;肾开窍于二阴,肾阴不足,精血亏虚,肠道失润而便秘;肾阳亏虚,阴寒冷内生,津液不行,肠道艰于传送而便秘。故陈师在临床上常以塞因塞用治疗此类病证。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压力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便秘患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便秘主要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神经系统及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有关。目前,国内外治疗便秘的主要方法是口服药物、灌肠及手术。口服药物以泻药及促胃肠动力药为首选,但副作用大,药物依赖性强,不被患者接受。充分体现中医治病特色,弥补现代医学治疗便秘的局限性。

 

痞满:痞者,否也,闭也,不通泰也。痞满即以脘腹满闷不舒,自觉胀满,视之无胀大之形,按之或濡或硬,压之不痛或微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对于痞满的病机,朱丹溪认为有因饮食、痰饮不能施化而为痞者;有因湿热太甚、邪着心下而为痞者;有因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或因误下里虚,邪乘虚入于心之分而为痞者,《景岳全书·痞满》亦将痞满一证分为实痞、虚痞,认为“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世人皆知痞满乃气之不运也,临证每多主以行气破气、辛散通利之剂,然虚痞之人,此治每多不效,或愈治愈重。不可见中满痞胀,便投疏通消导之药,若遇虚痞之人,恐更损胃气,病情愈重。虚痞病机关键在于脾胃气虚,气虚及阳或及阴,而致中阳虚、脾胃阴虚、气阴两虚之证,亦可兼夹痰、湿、气、食、瘀、热等病邪而致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无论以上何种情况,治病求本思想宜贯彻始终,塞因塞用之法可大胆用之,用药用量轻重依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此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塞因塞用”,以补开塞,此法在李东垣、叶天士、张介宾、张璐等古代名家治疗痞满时多有体现。

 

补土派:首创医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先生。金·元间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人,生于金大定 20年(公元 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 1251年),享年 72岁。李氏幼年时好医药之学,曾师从张元素,尽得其所传。以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为专长。其在诊疗过程中所接触的病家,以脾胃之病多见,从而促使其学术见解的形成。他根据《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上强调温补脾胃,创“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之说,自成一家。其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另外还有《用药法象》、《伤寒会要》、《医学辨惑论》、《东垣试效方》等。

 

《内外伤辨惑论》:三卷(一说为二卷),完稿于公元 1231年,刊于公元 1247年(宋淳祐 7年)。书中辨明外感、内伤的区别,认为凡精神刺激、饮食不调等引起的疾病为内伤病,其治疗应着重于调理脾胃,与六淫外感病的证治有别。全书说理明确,列方切于实用,为研究东垣学说的主要论著。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篇,立方背景缘于脾胃病者“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黄帝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本方立意为:凡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故为君药。人参甘草次之,是为臣药。本方证治中焦气虚发热证,因脾胃气虚,阳气下陷阴中,故发热;卫阳不固而自汗出;脾阳下陷,津液不布而渴喜热饮;脾气不足,健运失司而现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清浊不分,下注而大便稀溏;中气下陷,正虚无力鼓邪外出,则致脱肛久痢,子宫下垂,久泻久疟。方中人参、黄芪补气固表止汗;人参、甘草补脾胃,补元气,缓急;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芪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当归补血和营。总之,本方为治虚痨证的方剂,具有明显的增强体力作用。有学者提及凡临床上遇到四肢、语言无力、口内多沫、进食无味,喜热、脐周动悸、乏力、脉缓无力,只要具备其中之一、二证,即可施用本方,病症即见向愈。

 

4 结语

1)慢性疾患虚证多,急性发病实证多。(2)采用塞因塞用或通因通用法常见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癃闭等。(3)无论塞因塞用或通因通用,体现的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临证中,应遵循“谨守病机,各施其要”。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如见到病人便秘即用清热泻下药物,如为虚秘,则下后随通便,停药仍如故,非治本之法。当然,辨证准确要靠医者的经验和智慧,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