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芮,陈学忠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成都610031)
[摘要]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本病发病率高且容易复发,属于中医“口疮”范畴。历代医家多将其责之于火热邪气,选方用药多偏寒凉。陈学忠教授认为,口疮久治不愈,病机多为“虚阳上越、络脉瘀阻”,并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笔者有幸随陈老学习,受益颇多,现分享陈老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案1例,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潜阳封髓丹;阳虚;络脉瘀阻
医案
贡某,女,73岁,退休。2024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10年,加重1周。
现病史: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溃疡处疼痛,经中西医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稍好转。此后患者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咽干咽痛,口渴喜冷饮,平日以罗红霉素、维生素B12及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为主,服药后能控制症状,但仍缠绵难愈。近半年来曾在多处就诊服用中药(文末附处方),效果不佳,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口腔溃疡加重,伴疼痛,尤以舌尖处明显,进食困难,口干却难以饮水,无法佩戴假牙,口服龙胆泻肝丸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遂求治于陈学忠教授。
刻下见:患者神清,精神差,乏力,体形偏瘦,舌体、口腔黏膜散在溃疡,疼痛较甚,舌痛明显,严重影响进食和说话,口燥咽干,烦躁,无恶寒发热,夜寐欠佳,大便3-4日1行,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明显下降(具体不详),舌红少苔,脉沉细。
既往史: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0年,长期口服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降糖治疗(具体剂量不详),自诉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疮 虚阳上浮,络脉瘀阻
治法:温肾潜阳,化瘀止痛
处方:潜阳封髓丹加减
白附片15g久煎 |
炮姜10g |
肉桂10g |
盐黄柏20g |
砂仁15g后下 |
炙甘草15g |
醋龟甲20g |
当归10g |
白芷10g |
|
|
|
2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日三次。
2024年6月27日二诊。
患者诉服药1剂后立即见效,舌痛、口干减轻,可少量饮水、进食食物,2剂后诸症见缓。刻下见:口腔溃疡个数较前减少,口疮面较前缩小,舌质颜色较前变浅,舌痛明显减轻,可进食米饭,眠尚可,大便1-2日1行,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沉细。守前方3剂巩固疗效。并嘱清淡饮食,放松心情。
2024年7月4日三诊。
患者诉口腔疼痛好转约80%,饮食吞咽不觉疼痛,已能正常饮食,周身畅快,心情舒畅,仍有口干。刻下见:神清,精神佳,口腔疼痛进一步减轻,口腔溃疡基本已愈合,舌痛消失,口干减轻,纳眠尚可,二便调,故在上方基础上加山药30g、石斛20g固护脾胃之阴,继服3剂。
按:
口疮初起,病位表浅,见于气分而在经,多责之于火,邪热上炎,故疾病初期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症状可见缓解,此为久病复加累用寒凉药,致阳虚日久,虚阳上浮,病久邪气深入,多伤及血分而在络,络脉瘀阻。陈老认为口疮多为火热之邪所致,然临床有虚实之分,绝不能一味的清热泻火,应当审证求因,以探求该病的本质,若治标不治本则病情反复难愈。因此,陈老根据患者年老体虚、既往过食寒凉药物、平素喜冷饮的诊断要点,辨证属于阳虚,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服用寒凉清火药物无效,说明此火不是实火,而是虚阳浮越于上而致的真寒假热之象,应当从“引火归元”入手,重视“扶正固本、扶阳存阴”。引火归元之法,治疗虚火上炎、虚阳浮越之证时,药物多为桂附辛甘大热之品,酌情应用小剂量附子引火归元,使虚阳得潜。故先予以潜阳封髓丹加减方2剂试探其对中药的耐受性,患者认为自身有明显热象,对于三伏天使用附片、肉桂、炮姜抱有怀疑态度,但出于对陈老的信任,患者依从性良好,规律服用药物后诸症减轻,此乃虚火已渐下行之象,大喜,遂前来复诊。效不更方,守前方3剂巩固疗效。三诊时因其口干,考虑肾阳不足,津液不能受肾阳温煦蒸腾于上,加之久病耗伤阴液,故加用山药、石斛以益胃生津。本案正是《黄帝内经》中“热因热用”的体现,临床应悉心体会。陈老告诫学生必须认真研习中医经典,利用所学坚定中医理论自信,只要诊断辨证正确,则需大胆果敢用药,不可犹豫不决。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发病率最高的口腔黏膜疾病,其发病率约为20%,常伴有自发性疼痛,易反复发作,病程有自限性[1]。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口糜”“口疮”范畴。历代医家对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不一,较多的是从火热论治。治疗多采用清降之品,很多时候效果不显,尤其在疾病发展后期身体出现恶寒,更有甚者越清越热,溃疡发作更加频繁和严重。郑钦安在《医理真传》提到:“阳气过衰,阴气盛,势必上犯。而阴中一线之元阳,热必随阴气而上升。”阳气虚,阴气盛,阳不能消尽群阴,阴气上腾,虚阳外浮则致病。《圣济总录·口齿门》认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明确指出口疮发生的关键病机在于阳虚阴盛、虚阳外浮。
潜阳封髓丹是由潜阳丹和封髓丹二方合成,临床用于虚阳上浮之证,疗效卓著[2]。该方的药物组成:砂仁、附子、龟板、甘草、黄柏。方中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壮君火也;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秘;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入脾。陈老在上方的基础上加炮姜温中散寒、温经止痛,同时增附子、砂仁温阳之力;加肉桂,有补肾助阳、引火归元之效。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记载:“当归有止痛之能,相使还须白芷。”[3]加入药对当归-白芷,既能行气活血止痛,又可活血消肿、排脓生肌。全方合用使阳气充盛、阴寒自散,血脉通畅。
综上,传统观点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热症,附子肉桂亦属大热之品,不可轻易使用,陈老认为此法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适用于虚火上炎表现为假热的病症,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陈老根据临床证候特点,灵活辨证,随证立方,配伍严谨,药简力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振华,李保双,刘启泉,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284-5290.
[2] 郑盼,唐农,莫秋兰,等.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阳虚型口腔溃疡[J].中医杂志,2018,59(04):345-347.
[3] 谭宗达,王君.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辑考[J].自然杂志,1986(12):59-6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