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俊森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haw1105@live.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阴阳失调是汗证发生的主要病机,但自汗不必属阳虚,盗汗也不必属阴虚。今陈师运用肾着汤治疗一例以“夜间腰部出汗”为表现的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肾着汤、甘姜苓术汤、陈学忠
案例:
王某,男,48岁,24年03月25日首诊。
主诉:反复腰部出汗1+年。
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出汗,每于夜间睡眠时明显,状如流水样,甚则每晚更换1-2件睡衣,局部无明显发热感、疼痛等不适,白天出汗情况正常。既往腰部外伤史,有腰椎间盘脱出病史。
追问生活习惯,患者每于夏日有洗浴后不擦拭水渍的习惯。
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夜间腰部出汗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寒湿证
治法:温阳祛寒除湿
方药:甘姜苓术汤
炙甘草15g 干姜30g 茯苓30g 白术30g
煎服法:7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024年04月02日二诊
诊见:患者诉夜间腰部汗出流水感较前减轻,无其余特殊不适。
处理:继续予前方9剂。
2024年04月14日三诊
诊见:夜间腰部仍有出汗情况,但出汗量较前减少,患者自觉较前改善4成。
处理:调整茯苓用量至60g、加炮姜30g,继续予以6剂。
后回访患者,患者诉腰部出汗情况较前好转,腰部流水感消失,局部无明显异常感觉,但触碰腰部时稍有汗渍感,了解到患者因工作原因未规律服用汤药,嘱患者时间方便时继续服用前方。
按语:
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素问·阴阳别论》说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可见阴阳失调为汗证的基本病机。《医学正传》言“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而《景岳全书·汗证》阐述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主要由炙甘草、白术、干姜、茯苓四味药组成,《神农本草经》言干姜味辛性温,有脾肾之功;茯苓味甘性平,能利小便;白术苦甘性温,可主风寒湿痹;炙甘草味甘性平,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之效。
此案患者以夜间睡着后腰部出汗为主要表现,从疾病表现特点当归属于盗汗之列,但从患者舌脉考虑又无阴虚之征,正印证了张景岳所说“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陈师在患者就诊时曾考过笔者“此患者该用什么处方”,基于患者生活习惯及其既往病史考虑而答到“独活寄生汤”,陈师讲到“独活寄生汤不是不可以用,但以患者目前的主症表现来说此处方不合适”。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沐浴后的水渍未及时擦拭导致寒湿内浸而流注腰部,“腰为肾之府”、“脾主肌肉”,故陈师以温脾肾阳气、祛寒除湿的思路处以甘姜苓术汤治之,获得显著疗效。
此案跟踪过程中再次深刻感受到经方治病的魅力,临床诊疗中开具干净的处方需要强大的理论自信,笔者也曾询问陈师“用上桂枝效果会不会更快一些”,陈师每于这类问题回答道“肾着汤原方没有桂枝,张仲景不知道用桂枝吗?他肯定知道,但是他没用,所以我们也用单纯的处方”。在陈师谆谆教诲下,笔者体会到临床开具处方之前,应深入学习拟方作者的拟方原意、对主治疾病的认识以及处方组成配伍的思路,如此扎实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