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开郁和中法治疗痞满医案 1 则

日期:2024-06-1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74
杨芮,陈学忠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成都 610031)
[摘要] 开郁和中是经陈学忠教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方,该方基于柴胡桂枝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成,由柴胡、桂枝、白芍、法半夏、黄连、炙甘草、大枣、党参、干姜组成,具有调和营卫、疏肝解郁之效,今陈老运用开郁和中诊治 1 例病因复杂且西医疗效欠佳的痞满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具体医案分享如下,以期为临床辨治痞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开郁和中;痞满;不寐;调和营卫;疏肝解郁
医案

王某,男,67 岁,画家,2024 年 5 月 20 日就诊。

主诉:腹胀 2 周。患者 2 周前在郊外写生时突然出现腹胀,伴恶寒发热,纳差,乏力,精神不佳,遂就诊于当地诊所,口服中药汤剂(清暑利湿为主)治疗,诸症未减,上述症状加重,伴焦虑,烦躁易怒,入睡难,为求进一步治疗前往社区医院就诊,经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体温恢复正常,其余症状未见减轻,故就诊于某医,诊断为湿热证之不寐,予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方 5 剂(文末附处方),无效,遂慕名来陈学忠教授处就医。

刻下:神清,精神差,腹胀,乏力,情绪不稳,心烦意乱,纳差,入睡难,排便困难,1 次/2-3 日,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腻微黄,脉弦。

中医诊断:痞满(肝郁气滞,寒热互结)。

治法:开郁和中。

处方:柴胡 15g,桂枝 15g,赤芍 15, 法半夏 20g,

    黄连 10g,干姜 20g,党参 30g,炙甘草 15g,

    大枣 30g,薏苡仁 40g。

       3 剂,日 1 剂,水煎 250mL,3 次/日。

首剂中药后当日即畅快解大便 1 次,腹胀明显减轻,次日即感食欲增加,连服 3 剂,睡眠明显好转,情绪较前平稳。二诊(2024 年 5 月 23 日)上述症状减轻,效不更方,原方 3 剂。随访,诸证基本告愈。

按:患者在立夏时节发病,根据成都地区阴雨多、湿热重等环境因素影响,多数医生会认为本病属热性病,所以用寒凉药治疗,初期以辛凉解表、清暑利湿为主,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被广为使用,使表寒闭塞,里热内生,故热势不退,反而见烦躁不安、焦虑、入睡难等症状。本病初期结合症状考虑为太阳病,邪气在表,当汗不当下。由于早期过量使用寒凉药,致寒热错杂于中焦,严重损伤脾胃,邪气不得外解。然医者竟不知反省,继续盲目使用寒凉之剂,且药味数过多,反而加重病情,为误治之案。误治之后,陈老根据病史、刻下症,认为本病属肝郁气滞,寒热互结之痞满,当以开郁和中法为主要治则,在经验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患者太阳表证未解,邪又入少阳,形成太阳少阳合病,故用柴胡桂枝汤和解表里,调和营卫,疏利枢机;外感风寒表证误下后,导致机体寒热错杂气结于中焦,故用半夏泻心汤治之;因患者入睡难,加薏苡仁代替秫米,与半夏合而为半夏秫米汤之意,发挥和胃安神的作用,故本方由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半夏秫米汤合方而成。陈老在临床中重视经方,重用经方,抓主症而兼顾次症,用药精简,并随症加减,常显奇效。
讨论:
痞满是自觉胸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濡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1]。中医认为痞满的病因多为表邪内陷、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病机可归结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类证治裁·痞满》载:“暴怒伤肝,气逆而痞。”可见肝失疏泄会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认为痞满的病因也有寒气为患。开郁和中当中的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源为伤寒太阳少阳合病而设,可治营卫气血不通之病。根据足少阳、阳明直接连通于心(“贯心”“通于心”),足太阳为“循膂当心入散” [2]。陈老认为太少与心存在相关性,心主神明,故柴胡桂枝汤也可解郁安神。半夏泻心汤作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剂,具有寒热平调,散结除痞的功效。《伤寒论》149 条有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具有保护胃黏膜、抗胃肠道肿瘤、调节肠道菌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3]。《素问·逆

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胃气失于和降,扰动心神亦可出现不寐。《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明确指出营卫运行失调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半夏秫米汤可治疗胃气不和所致失眠,方中半夏和秫米,二者合用具有通调营卫、内达阴阳的作用。全方药味量少而精,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疏肝解郁之功。陈老通晓经典,融会贯通,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着清晰的认识,其临证经验和用药方法,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锋亮,李延萍,刘凤斌,等.痞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05):363-369.
[2] 赵京生.经别求是[J].中国针灸,2008,(09):691-695.
[3] 王若玲,霍静娴,张辉兰,等.半夏泻心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J].世界中医药,2024,19(05):71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