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汗证

日期:2024-05-23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14


1、作者简介:石献,女,四川成都468绿地德仁堂中医门诊部,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E-mail:244143728@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冯某,女,42岁。因“自汗,盗汗4年”就诊。中医诊断:汗证。辨证属阳虚不固,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温阳敛汗陈学忠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之疗效极佳!

关键词:桂枝加附子汤  汗证  陈学忠 

4月9日上午,看完一阵子病人的间隙,我看着未就诊的名单说:“还有上次那个出汗4年的患者还没来,用了桂枝加附子汤,合上小柴胡加减的。”

陈老点了点头,说“哦,我记得她,我们等下看看她这周的情况怎么样呢。”

正说着,门口探进一个戴着毛茸茸帽子的脑袋,问着“你好,现在可以看诊嘛?”

“正说你呢,快进来快进来”陈老招了招手对着患者说。

患者坐定后,陈老笑着问她,“这周喝了药,出汗情况怎么样呢?”与此同时,我把处方调出来给陈老递过去。

3月26日初诊:

柴胡12g    黄芩15g    桂枝15g    赤芍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15g

法半夏15g  白附片60g  党参30g

6剂,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好多了,好多了,陈老,晚上基本不出汗啦,好太多了。”

“是吃到第几幅的时候,就开始有效果了呢?”

“吃第一幅的时候,就有效果,到第二幅就已经很明显了。”患者激动的说,忍不住对陈老伸出了大拇指。

陈老点了点头,说“我记得你这个出汗有四年之久了呢,中间也没有找其他大夫看嘛?”

患者叹了口气,“哎,陈老,这个出汗时间是有些久了,中间有治疗过,但是当时找的其他的老师,给我打的粉面面药,一吃我胃就不舒服,就不想吃了。我是在楼上老师那里做理疗,推荐的说让我找您看呢,真的要谢谢那位老师的推荐。

陈老疑惑的问着,“你还有什么问题在做理疗呢?”

“陈老,您不晓得,我的体质一直都不太好,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北京,住的房子有地暖,当时大冬天的时候开窗户通风,我就在旁边躺着,这样之后就浑身不得劲,头也怕风,腰也凉,腿也痛的,当时就是应该受风寒了。经过楼上老师给我调理,做艾灸,扎针一类的,现在腰腿要好太多了。”患者顿了顿,接着说道“我是在广东上的大学,当时长了很多青春痘,喝了好多好多凉茶,喝的时候痘痘能下去一些,可把我喝成了宫寒,当时三十四岁结婚,备孕了5-6年都怀不起,到39岁才怀上孩子。现在也是月经不好,量又少,只有2-3天就干净了,还痛经。生了孩子的时候,又刚好赶上疫情,月子也没做好。”

“当时没人来照顾你月子吗?”陈老关切的问着。

“是啊,当时本来想去住月子中心,啥都没准备,结果疫情一来,只能回家,啥都没准备,只有我丈夫照顾我,每天的饮食材料都没法挑选,更别说调理补养气血了。月子期间还有一次应该是受凉了,裤子只穿着单裤子,就在床上腿抽抽,像打摆子那种,把我丈夫吓得,赶紧拿厚被子给我盖上,过了会才好。”

“好的,口苦,怕冷,大便情况怎么样呢?上周应该是还有些干结,不好排。”陈老看了看处方,问道。

“这些也要好多了,大便现在顺畅了。口苦还有一些,但也要好多了。”患者轻拍了下腿,“哦,对了!陈老,我还有个问题,就是早上起来嘴巴里有很多清口水的感觉。这个可以一起调嘛?”

“可以的,你好好调一阵子,我们争取把你这些问题都治疗上。”陈老拍了拍桌子,殷切的嘱咐患者后,转头对我们说着“这次我们呢,还是需要继续巩固一下,仍旧以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方,因为还有口苦在,少阳邪气还在,像她长期出汗,是很容易受凉的,所以小柴胡汤还不能丢。大便顺畅了,可以把赤芍去掉。她的清口水很多,说明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太弱了,这个阶段后,配合用苓桂术甘汤,加强她的脾胃运化功能。这是我们对这个病人整个的治疗思路。”

我快速的在处方上写下了这次的处方,陈老一一告知了每位药的剂量。

柴胡10g    黄芩15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炙甘草15g   党参30g   生姜15g

大枣30g    白附片30g

6剂,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谢谢你的信任,也希望你能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能够把整个治疗思路运用好,把你的问题都解决了。”陈老笑眯眯的对着病人说道。

“好的好的,谢谢您,陈老,我一定好好吃药。”患者鞠了一躬后离开了。

陈老师转过头对着我们说,“这个案例,你们可以着手记录一下,四年的盗汗,一两副药就能见到明显的效果,可见辨证准确有多重要。”

我们几个连连点头。

 

又到了新的一周,4月16日上午,陈老正和我们讲着近日的典型医案。这时,“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来晚了”,说着,一位头戴镂空网纱棒球帽的女士推门进来。

“你来啦,大家都很挂念你的情况呢,这周情况怎么样呢?”陈老把手中的杯子放下亲切的问着患者的情况。

病人诉说着,“陈老,这副药是不是在帮我排寒湿呢?这周会咳一些白痰出来,也很好排,感觉把我的陈年老痰都在往外排。”

“你之前说的,每天早上都有一包清口水的感觉,现在呢?”

“还是有,但是也要好一些了。白天出汗也好太多了,像原来如果我这么着急赶过来,那个汗肯定要滴滴啦啦的了,现在只有薄薄的一层。原来晚上因为出汗衣服被子都要打湿,要准备个四五套的睡衣换,或者干脆起来用吹风机吹干才能睡。现在基本不出汗了呢,就是这周孩子生病,我弄孩子累着了,稍微有点反复。”

“嗯,会有点反复,还需要再巩固巩固。怕风怕冷,口苦的情况呢?”

“也要好些啦,陈老。口苦早晨起来还有一点。我的头原来是特别怕风的,根本吹不得,必须要用帽子护着才行呢,现在也要好些了。”

“说到头怕风,你们看她这次的帽子都换成薄一些的了哈哈。上次还带着毛茸茸的毛线帽,这次的是镂空的了。”陈老师笑着指着患者的帽子对我们说。

“是的是的,陈老师,好多啦。”患者连连点头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你们看,4年的盗汗和自汗,我们并没有用止汗的药物,却能在服用第二幅的时候,就达到了很好的疗效,这就是我们中医的伟大之处。我们这次加入苓桂术甘汤来化她的痰饮。今天的处方,我们可在上次的处方加上茯苓,白术,还是要用生姜,不仅可以暖胃,还可以温化她的痰饮。因为她现在还是有口苦,所以这个小柴胡汤还是要用。”

我在处方签上快速的记下了今日的处方:

茯苓30g    白术30g    柴胡10g    黄芩片15g

党参段30g   法半夏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白芍15g    白附片30g   桂枝15g

6剂,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过了一周后,患者没来复诊,回访述,各项情况已经好很多了,因为孩子需要手术,忙完后再来复诊继续治疗。

5月14日,许久未见的身影又出现在了门口,给我们说,出汗的问题已无大碍了,就是体检报告上的一些结节困扰了她,我们又将展开新一轮的治病之路。 

按:

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1]。《素问·阴阳别论》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人体五液之一,由心所主,蕴化于脏腑之中,津液所化,借助阳气的蒸腾气化,布散于肌表,濡润肌腠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营阴需卫阳的固守,阳气又赖阴精以滋养。可见阴阳失调为汗证的基本病机之一。汗之为物,以阴精为体,阳气为用。汗之源在于营阴,由卫气司腠理开阖,营卫不和则汗出无常也3]

正常的汗液是机体津液代谢的表现,是营卫调和、阴平阳秘、脏腑安和之象。生理性汗出对机体功用有两方面:一是解除人体内外毒邪;二是排出机体的代谢废物,以保持阴平阳秘,维护机体健康。病理性汗出往往会危害机体健康,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自汗与盗汗在《中医诊断学》述[4]自汗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多见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不解其要,逐渐形成“自汗阳虚,盗汗阴虚”的说法。诚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5]中所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告知医者们不可以忽略中医辨证论治之要领,而单纯以症处方。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千金方》中亦有载其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陈伯涛[6]曾言“桂枝加附子汤用治阳虚漏汗,不同于治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温阳敛汗与固表止汗治法迥异”。观其方义,为表证未解,阳气已虚,津液不足,此阳气与阴津两亡,更加外风复入。阳气亏虚不能化气行水,故小便难;汗出不止,损耗津液,则筋肉失养,肢体痉挛,故屈伸不利。表证未除,故用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外解表证,更用附子通行十二经以温经扶阳,阳气得复则肌表自固,外邪可解。

该患者因其有常年的畏寒怕风史,亦有长期服用凉茶后伤阳的情况存在,加之产后体质亏虚,未加良好照料,损其卫阳,阵汗时作,汗出后怕风怕冷、乏力为阳气亏虚、卫阳不固、腠理开泄不固所致;患者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故易感邪而致感冒诸证。若真按照盗汗属于阴虚,那大剂量附片岂不更加重患者阴虚之症状,又岂会两剂药使四年之疾,效如桴鼓?

黎明之时,阳气始生,其卫阳亦在匮乏状态,人体失其固护,则阴液外泄而汗出。结合患者之舌脉,故诊断为阳虚不固兼有表证之汗证,方选桂枝加附子汤扶阳益阴、调和营卫,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口苦。后续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温化痰饮,诸症得愈。

陈老对患者主要病机之精准把握,运用经方思维辨证论治,值得吾辈精进学习体悟。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15.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31-134.

[3]石磊.汗证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0): 81.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8.

[5]明.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15.

[6]陈克敏.陈伯涛运用桂枝加附子汤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1999,1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