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肛门潮湿验案一则

日期:2024-05-23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407

1.王俊森 2.陈学忠

1.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师承学员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haw1105@live.com

2.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一男性患者以“肛门潮湿”为主要表现就诊,陈师从温肾潜阳法处以潜阳封髓丹治之收获显著疗效。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虚阳外浮、肛门潮湿、陈学忠

案例

杨某,男,51岁,2024年03月11日首诊。

主诉:肛门潮湿2月余。

现病史2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潮湿,局部皮肤无明显皮疹,也无明显瘙痒不适,每于肛门排气时自觉有大便带出,自行检查未发现明显大便痕迹。每于肛门不适时自行用3层纸巾擦拭方可干爽,平均每天擦拭2-3次。

为求诊治遂于陈学忠教授门诊就诊。

诊见:肛门潮湿不适,偶有腰痛不适(强直性脊柱炎病史),纳眠可,小便调,大便秘结(1-2天1行),舌质淡红稍暗,苔白稍黄,脉稍弱

中医诊断:肛门潮湿

辨证:虚阳外浮证

治法:温肾潜阳

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味

白附片30g   炮姜15g    肉桂10g    盐黄柏20g

砂仁20g    炙甘草15g   醋龟甲20g  盐杜仲15g

巴戟肉15g

煎服法5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餐后温服。

240320日二诊

诊见:患者诉肛门潮湿感较前明显改善,肛门排气带便感明显好转,稍有腰痛不适。

处理:效不更方,前方炮姜增至20g,继续予以5剂。

240328日三诊

诊见:患者诉肛门潮湿感较前进一步改善,前每于肛门不适时用3层纸巾擦拭,现使用1层纸巾也可擦拭干爽。腰痛不适。

处理:前方加狗脊30g、桑寄生30g、续断15g,继续予以5剂。

240403日四诊

诊见:患者诉自觉肛门潮湿感较前改善7成,现仍有不干爽感。腰痛较前减轻,每于天时阴冷时疼痛明显。

处理:前方加蛇床子20g,继续予以5剂。

240417日五诊

诊见:患者诉肛门不适时擦拭次数较前减少,其余无特殊补充。

处理:前方去蛇床子,加薏苡仁30g、败酱草30g,继续予以5剂。

240425日六诊

诊见:患者诉肛门潮湿感较前好转9成,偶尔擦拭一次,每于肛门排气后局部有湿润感。

处理:前方加当归12g、白芷15g,继续予以8剂收尾。

按语

本案患者以“肛门潮湿”为主要症状就诊,古今医籍未对此症有专题论述,相关论述也是与痔疮并见如《疡科选粹》中描述到“痔疮绵延不愈......涓涓流水如甘则稀”。而《诸病源候论》中有云:“脉痔候,肛边生疮,痒而复痛。”此案患者肛门潮湿不伴有瘙痒、疼痛等症,故此案辨病时暂不考虑痔疮致病的表现。肛门潮湿此症在中医上的常规认识为湿热蕴积大肠,下注肛门的表现,治以清热燥湿之剂如龙胆泻肝汤、四妙散等或予外用中药局部熏洗。本案患者辨证要点在于患者既往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平素经常腰痛,根据“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的原则,综合分析患者舌脉与腰痛非急性发病则考虑后者不荣则痛。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腰失于濡养则见腰痛。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阴失于对肾阳的牵制,虚阳外浮加之肾气化失司则见肛门潮湿,故虚阳外浮为本虚,湿气下注于肛门为标实。故此案陈师从虚阳外浮的角度处以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益精而治本。

潜阳封髓丹为陈师临床常用处方,是潜阳丹与封髓丹二者合方加肉桂、干姜而成。潜阳丹出自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所撰《医理真传》:“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封髓丹出自《御药院方》有降心火,滋肾水之功。《医理真传》:“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陈师在二方合用基础上加肉桂、干姜(炮姜)寓在加强本方纳气归肾、引火归元之功。此案患者用药考虑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前后加用盐杜仲、巴戟肉、狗脊、桑寄生、续断治在增强原方补肝肾、强筋骨之功。加用蛇床子取其温肾壮阳、燥湿祛风之用。患者经温肾潜阳法治疗后肛门潮湿有明显改善但未尽效,故后加用薏苡仁、败酱草、当归、白芷则取健脾祛湿之意以治标证。

通过此案的学习,深刻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与“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诊疗特点,临床诊病变化无穷,吾辈任需丰富理论经典,深耕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