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从“痿证”角度辨治水肿验案1则

日期:2024-04-22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52

张扬富,陈学忠

 1.作者简介:张扬富,男,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0,Email:634707245@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四川成都,610031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

翟某,59岁女性患者,既往有“水肿”病史20余年,因“水肿”就诊于陈学忠教授处,伴见上腹部及胸背部疼痛,背部沉重感,肢体乏力等不适,从“痿证”角度辨证属脾气亏虚所致肌肉失养,同时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致全身水肿,予以补中益气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后效果良好。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  水肿  痿证

【医案】:

患者翟某,女,59岁。2024年3月20日初诊,因“全身水肿20+年”就诊,自诉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水肿,以颜面部、双手及双下肢水肿为甚,有紧绷感,多次于当地医院及外院门诊、住院予以检查及中西药治疗后均无明显缓解。刻下症:全身水肿,以颜面部、双手及双下肢水肿为甚,有紧绷感,伴有上腹部及胸背部疼痛,背部沉重感明显,肢体乏力,动则气喘,坐卧不安,易汗出,时有头晕、恶心、呕吐,食纳一般,睡眠欠佳,大便费力,小便尚可。舌体略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就诊前1+周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血常规、风湿全套、体液免疫、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125、CYFRA21-1、NSE)、甲功5项、降钙素、抗核抗体谱、蛋白酶3、乳铁蛋白、髓过氧化物酶、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杀菌性膜通透性蛋白、细胞免疫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左房稍大,升主动脉稍增宽,室间隔基底段增厚,左室腔中份前向血流稍加速,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

中医诊断:水肿(脾虚湿盛)。

治则: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用药如下:

党参30g      升麻20g      当归15g      生黄芪120g

茯苓30g        柴胡15g      陈皮15g      炒白术30g

葛根100g       防己30g      桂枝30g      炙甘草15g

生姜3片

5剂,每日3次,每剂煎服4次,饭后半小时服。

2024年3月27日复诊,患者十分欣喜,诉后背疼痛、沉重感明显缓解,水肿明显减轻,自诉“双手都已变小”,睡眠好转,大便顺畅。效不更方,守方再进5剂。

2024年4月3日三诊,患者诉水肿已退,双手明显变小,20余年从未觉得如此轻松过,同时背部沉重好转六七成,不仅没有坐卧不安了,而且精神状态良好,现诉手足心发热,偶有腹痛,前方去防己,加砂仁20g、黄柏20g、枳壳15g,再进8剂。

【讨论】:

本例患者水肿病程长达20余年,只当地医院及上级大型医院检查均为发现明显器质性原因导致水肿,属特发性水肿,早在 1955 年首次报道, 但至今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仍无长足进展。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取得不错疗效。

患者既往就诊于各大医院,中西医治疗均效差。患者就诊时亦以“水肿”为主要症状,但伴见背部沉重感明显,肢体乏力,动则气喘等症,陈老以“痿证”的角度切入,辨证为脾气亏虚,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故可见肢体乏力;脾主津液,脾气虚后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故见全身水肿;脾主肌肉,脾气亏虚日久故可见背部沉重感。故辨证予以补中益气汤合防己黄芪汤后而获良效,同时重用黄芪为本方一大亮点,前后用药2周而水肿全退,解除了困扰患者20余年的困扰,也给中医辨证水肿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李东垣在总结《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其师张元素的学术思想,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变加减,创立新方,形成补中益气法。李东垣认为“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若脾胃气虚,则津血亦为之病。

黄芪治疗水肿,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 《金匮要略 》中就有记载:“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所治风水,乃表虚不固,外受风湿,水湿郁于肌表经络之间所致。方中用黄芪补气固表为君,以防己祛风行水为臣,二者相伍对于表虚而外受风湿者,可收固表不留邪,祛风不伤正之效。再配以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共奏祛风固表、健脾利水消肿之功。随着临床的发展和用方经验的积累,该方已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水肿、痹症、喘咳、臌胀等病症。

黄芪,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谓黄芪:“甘,微温,入肺、脾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煎剂不仅利尿效果与双氢氯噻嗪相当,作用持续时间更长,无耐药性,而且可降低尿蛋白水平。本例患者从痿证辨治水肿,重用黄芪在加强利水消肿的同时,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创补阳还五汤时还谓之重用有“大补元气”之功,脾气得复,水湿得化,肿胀必退。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该有的专业自信,但这离不开前期的积淀,怎么能快速的在患者提供的诸多症状中找到“主症”所在,此等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吾辈当多跟名师、多读经典、多思考并在临床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