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贵江 2.陈学忠
1.德仁堂陈学忠师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E-mail:347326632@qq.com
2.德仁堂陈学忠师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潘XX,男,52岁,因“头晕、左耳失聪20+天”就诊。予以西药、中药、针灸等治疗后上述无明显缓解,陈学忠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之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陈学忠 头晕耳聋
医案:
患者潘XX,男,52岁,2024月01月02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因“头晕、左耳失聪20+天”就诊,陈老仔细询问病情,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定期监测及服药),另自诉20+天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左耳失聪,伴有头痛。曾于当地医院予以西药、中药、针灸等治疗后上述无明显缓解。近日有感头晕明显,伴有行走不稳,口苦,口干,耳鸣,反酸、恶心等,纳欠佳,眠差,大便、小便如常。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苔薄白、微黄,脉弦。
诊断:头晕耳聋
证型:风痰(上扰)阻络
治法:疏风通络 豁痰开窍
方药: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方药如下:
柴胡25g 黄芩15g 党参30g 法半夏15g
川芎60g 白芷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蝉蜕15g 生姜15g 葱白3根 黄酒50ml
中药6付,水煎服,每天一剂,每日三次,每次150ml。
2024年01月09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耳聋症状较前好转约4成,耳鸣症状较前有所好转,头晕症状较前好转约3成。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苔薄白。效不更方,今续用前方加僵蚕、胆南星。
诊断:头晕耳聋
证型:风痰(上扰)阻络
治法:疏风通络 豁痰开窍
方药: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方药如下:
柴胡25g 黄芩15g 党参30g 法半夏15g
川芎60g 白芷30g 大枣30g 炙甘草15g
蝉蜕15g 生姜15g 僵蚕10g 胆南星10g
葱白3根 黄酒50ml
中药6付,水煎服,每天一剂,每日三次,每次150ml。
2024年01月15日电话复诊,患者诉耳聋症状现明显缓解,偶有头晕,无明显头痛、耳鸣。效不更方,续前方巩固疗效。
分析讨论:
《名医杂著》所云:“耳鸣之症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从肾虚论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闭矣。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用清痰降火治之”。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怪病多痰”,“痰生百病”。痰郁则化热,痰热郁结,循经上壅,耳窍被蒙,故耳鸣不休,所谓“痰热郁结,壅而成鸣”。还有从瘀血论证,久病耳鸣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所致。现代研究认为某些类型耳鸣、耳聋与耳部微循环障碍有关。其中,中医辨证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环改变较为明显。该类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后,造成微血管痉挛,血流受阻所致,西药用654-2、西比灵、丹参注射液等解除痉挛,恢复血流。另外痰、饮都是水液代谢失常,停留机体局部的病理产物,痰热而饮寒,痰无形而饮有质, 饮留体内,清阳不升可致耳鸣、眩晕等。部分耳鸣/耳聋患者,或由于化脓菌感染所致,或素有高血压史,加之素嗜辛辣,郁怒伤肝,肝火暴亢,循经上炎所致。中医辨证属于实热、肝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新病耳鸣患者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症状,中医辨证属于风热。《太平圣惠方·卷36》云:“此为风邪所乘,入于耳脉,则正气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击,故令耳鸣也”。由于外感风热,循经上攻,清窍壅塞不利,其耳鸣如蝉,卒感听力减退或闭。
通窍活血汤出自清代医家刘清任《医林改错》,主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王清任的五个逐瘀汤中,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原方为:赤芍一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三钱研泥 红花三钱 老葱三根切碎 鲜姜三钱切碎 红枣七个去核 麝香五厘绢包。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钟,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煎至一钟。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方中麝香味辛性温,功专开窍通闭,解毒活血,因而用为主要药;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五个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葱、姜通阳,麝香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药物之性。
小柴胡汤源自《伤寒杂病论》,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原文“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在太阳病中多处述及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本经》称柴胡推陈致新,黄芩主治诸热,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里之邪,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能开能降,协柴胡透达经中之邪,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去邪,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同调,表里并治,为和法治疗代表方。
患者头晕耳聋20+天,结合舌脉,考虑患者为风痰上扰。陈老取通窍活血汤之义。予以川芎行血活血,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为通阳活血之品,白芷替代麝香,辛温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药物之性。其中姜、葱、白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川芎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加以蝉蜕祛风通络,治耳鸣耳聋,方中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保护脾胃。
陈老在临床上该如何遣方用药,辨证精准十分重要,该医案充分体现陈老对于病因病机、用方遣药的精准把握,也启迪我等谨遵师训: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方能达到临证时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