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1 陈学忠2
作者简介: 文霞,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四川大邑,611330 E-mail:961322773@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指导老师,四川成都,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会厌肿物切除术后2月,进食困难,身体消瘦,陈学忠教授运用会厌逐瘀汤以行气活血,疗效显著。
关键词:喉痹 逐瘀汤
医案:
患者,王某,男,66岁,因“会厌肿物切除术后2月余,乏力心累10余天”于2023年07月28日在我院住院治疗。
现病史:入院2月前患者因“反复咽部异物感4月余”入住我院耳鼻喉科,在全麻下经支撑喉镜行会厌囊肿切除术,切下肿物送病检(家属诉良性结果,未见报告),症状缓解后出院。自诉术后咽部异物感且疼痛不适,吞咽困难,饮食差,体重明显减轻,多次院外及我院门诊诊治,完善喉镜未见明显异常,完善胃镜(2023-06-25,本院)检查:反流性食管炎(LA-B),慢性萎缩性胃炎(C1)伴胆汁反流,C14呼吸试验(-),予以抑酸护胃、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入院10余天前患者肢体乏力,行走漂浮,活动后心累、气紧,咽喉疼痛,进食困难,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为进一步治疗,遂今日至我院就诊,门诊以“1、乏力待诊 2、会厌肿物切除术后”收住我科。自患病以来患者精神差,焦虑状态,饮食差,睡眠一般,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近2月体重减轻10kg。
既往史:患者半月前因“全身多处关节疼痛”我院就诊,诊断为“1、痛风性关节炎 2、类风湿性关节炎”,予硫酸羟氯喹片0.2g po tid抑制免疫,非布司他片10mg po qd降尿酸,塞来昔布胶囊200mg,po qd止痛对症治疗。
刻见症:咽喉部疼痛,咽部异物感,咽干,吞咽时疼痛加重,饮食困难,自诉喝水都困难,善太息,饮食差,食后腹胀,身体消瘦(舟状腹),肢体乏力,气短,双下肢轻微水肿,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舌质红偏瘀暗,苔薄白微腻,脉细弱。
中医诊断:喉痹
证型:血瘀气滞,脾气亏虚
治法:行气活血,益气健脾
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
生晒参 30g 山药40g 燀桃仁 10g 红花 15 g
甘草 15g 桂枝 15g 生地黄 15g 当归 12g
赤芍 10g 玄参 15g 降香 10g 麸炒枳壳 15g
柴胡 15g 桔梗15g
中药6剂,1日1剂,水煎服,150ml tid
二诊(2023-08-04):患者诉服药4剂后诉咽喉部疼痛减轻,吞咽疼痛好转,饮食较前改善,可流质饮食。服药6剂后咽喉部稍感疼痛,偶可进食主食。刻见症:患者诉咽喉部稍疼痛,咽部异物感,咽干减轻,可流质饮食,偶可进食主食,饮食改善,饮食后腹胀减轻,频繁呕吐涎液,肠鸣,双下肢水肿明显,肢体仍感乏力,气短,二便正常,舌质红偏瘀暗,苔白腻,脉细弱。考虑患者血瘀气滞,脾气亏虚,痰饮内停。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黄芪防己汤以益气健脾,通阳利水,加用生姜、半夏和胃止呕,具体方药如下:
生晒参 30g 白术30g 燀桃仁 10g 红花 15 g
甘草 15g 桂枝 15g 生地黄 15g 当归 12g
赤芍 10g 玄参 15g 降香 10g 麸炒枳壳 15g
柴胡 15g 桔梗15g 茯苓30g 黄芪120g
防己30g 生姜15g 法半夏12g
中药4剂,1日1剂,水煎服,150ml tid。
患者服药后咽痛症状消失,正常饮食,咽部异物感减轻,乏力、气短缓解,双下肢轻度水肿,仍诉呕吐涎液,频率降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要求出院。效不更方,带药7付出院。1月后门诊随访,诉偶有咯吐涎液,余无特殊不适,面露喜色,饮食正常,体重增长5kg。
讨论:
咽喉乃人体饮食、气息之要道,是周身经脉循行之要冲。咽司吞咽,喉行呼吸和发音,方寸之地,性命攸关。咽部疾病的发生,也不外六淫外感、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内外因两个方面,或内外诸因干扰脏腑,致使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气机不畅,血滞脉络,咽喉失利而为病。本例患者肿块发于会厌,近于喉系,2月前行手术治疗,咽喉部损伤,瘀血阻滞,血瘀气滞,不通则痛,故咽喉部疼痛,饮食后加重;脾虚运化失司,机体失于濡养,故腹胀、大便稀溏、身体消瘦;《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该患者脾气亏虚,运化水液功能失司,痰饮内生,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吐涎液,饮走肠间,故见肠鸣,饮溢于肌表,故见水肿;患者吞咽功能障碍,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故善太息。该病案总病机为血瘀气滞,脾气亏虚。故陈老采用会厌逐瘀汤+人参、山药等以行气活血,益气健脾。二诊时患者脾虚水液代谢障碍明显,故陈老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黄芪防己汤以益气健脾,通阳利水,以获奇效。
会厌逐瘀汤来源于《医林改错》,系王清任所创诸逐瘀汤之一。原为“治痘疹五、六天后饮水即呛”而设,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配柴胡、枳壳调理气机,行滞散结,可使气行血行而瘀血自去;生地配当归养血活血,能使瘀去而不伤阴血;桔梗、玄参、甘草清利咽喉,解毒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消肿利咽之功。
临床上陈老常运用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逐瘀汤”系列诊治疾病,疗效确切。“逐瘀汤”系列主要包括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通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称为“六逐瘀汤”。六方均用川芎,或配以桃仁、红花,或伍以赤芍、当归为基础加减组成,同具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瘀血所致之证。其中血符逐瘀汤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佳,主治胸中瘀血证;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重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证;膈下逐瘀汤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效果较好,主治膈下瘀阻证;少腹逐瘀汤配有辛热温通之干姜、小茴香、官桂,故温经止痛作用较优,主治寒凝血瘀少腹证;身痛逐瘀汤配有秦艽、羌活、地龙等,故长于宣痹通络止痛,当用于瘀阻脉络之肢体痹痛或关节疼痛等证;补阳还五汤配有黄芪、地龙以益气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