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教授运用清暑益气汤治疗 伤暑医案一则

日期:2023-10-13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380

                                        张宏嘉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张宏嘉,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31,E-mail:1837406162@qq.com

2.陈学忠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王××,女,67岁,因“乏力3+月”就诊。中医诊断:伤暑 治法:清暑益气  处方:清暑益气汤加减

关键词清暑益气汤 伤暑  陈学忠

医案

患者王××,女,67岁,2023月08月07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因“乏力3+月”就诊,陈老仔细询问病情,患者自诉3+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昏、乏力,两周前出现腹胀,伴心慌、身强、胁肋也胀不舒服、嘴唇木、干裂,大便2-3天一行,小便频数等症状。无发热,无黑朦,无恶心呕吐,纳眠可,二便调。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偏瘀暗,苔白黄微腻,脉弱。

诊断:暑湿

证型:伤暑证

治法: 清暑益气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方药如下:

黄芪30g  苍术10g  升麻15g  南沙参30g

白术10g  陈皮10g  建曲30g  泽  泻15g

炙甘草15g 盐黄柏15g 当归12g  麦  冬15g

青皮10g  葛根80g  五味子10g  荷叶15g

人参叶15g 大枣15g  生姜3片

        中药3,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3年08月10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前症减轻了3成,口唇干裂较前改善,裂口变小,腹胀较前减轻,乏力较前缓解,头晕稍缓解,身强、胁肋也胀不舒服减轻故降葛根至50,大便现每1-2天一行。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红略暗,苔薄白微黄,脉弱。效不更方,续用前方加减。

诊断:暑湿

证型:伤暑证

治法: 清暑益气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方药如下:

黄芪30g  苍术10g  升麻15g  南沙参30g

白术10g  陈皮10g  建曲30g  泽  泻10g

炙甘草10g 盐黄柏15g 当归12g  麦冬15g

青皮10g  葛根50g  五味子10g 荷叶15g

人参叶15g 大枣15g 生姜3片

        中药5,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口服。

2023年08月16日三诊,诉乏力现明显缓解,其余诸症基本好转。效不更方,前方去荷叶,续方5剂巩固疗效,

分析讨论:患者系中老年女性,渐老体弱,因暑热侵袭,耗伤气津致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气通心,暑热扰心则心慌;暑易伤津耗气,故见口渴唇干,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此为暑伤气津之证。若单用益气生津,暑热不除;若只清热解暑,则气津难复。唯有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并用,方可奏效。

 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将人参换成人参叶有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旧肢头目之意,加入荷叶清暑利湿,升发滑阳,黄芪、甘草补中益气为君;甘草、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

    清暑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方由黄芪 苍术 升麻 人参 炒曲 橘皮 白术 麦冬 当归身 炙甘草 青皮 黄柏 葛根 泽泻 五味子组成。为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之方,用于治疗平素气虚,又感受暑湿,而导致的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

    从方药组成看,本方由补中益气汤以葛根易柴胡,加苍术、黄柏、神曲、青皮、麦门冬、五味子而成。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气虚。病发于暑天土令,而非春季木令,故不用行少阳经之柴胡,而代以行阳明经之葛根,且葛根有“益阳生津”之用。苍术、黄柏针对湿热而设。《丹溪心法》中二药相伍名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本方中用治“湿热成痿”。神曲、青皮消食快气,针对“心下膨痞”而设。《脾胃论》中有:“湿热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 青皮的消食作用往往被医者忽视,《汤液本草》青皮条下:“《液》云: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麦门冬、五味子合人参为生脉散,针对暑伤气阴而设。《脾胃论》中有:“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黄柏、麦门冬、五味子,都属于“随时用药”之例。胸满气促,外感邪实引起者,黄芪、升麻必在当禁之列。而内伤气陷用黄芪、升麻最佳,后世医家张锡纯治疗胸满气促之升陷汤,同样也用到了黄芪、升麻。此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李东垣明言,清暑益气汤证是在内伤病的基础上暑天发病或伤暑而发。  

    吴鞠通说:“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用参、术,可从“治内伤如相”理解。     

   《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赵献可在《医贯》中说:“伤暑而苦头痛,发躁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齿燥,无气以动,乃为暑伤气,苍术白虎主之。若人元气不足,用前药不应,惟清暑益气汤或补中益气汤为当。大抵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若人饮食劳倦,内伤中气,或酷暑劳役,外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主,而佐以解暑。”   

    “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剂历史上有两个,一是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 中有清暑益气汤一方,二是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亦有清暑益气汤一方。虽然名字相同,但二者的药物组成不同,功用和主治亦不同。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而引起的热性病的常用方剂。因为有暑热仍盛,气津已伤的特点,治疗时不但要清其暑热,还须益气生津,方能达到治疗目的。王氏清暑益气汤中,药物分为两组.一组为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能清热解暑;另一组为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能益气生津,两组配合,共成清热污火、益气生津之用。

    王氏清暑益气汤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功能相似,二者均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作用,均可用于暑热未退、津气两伤之证,但白虎汤清泄暑热之力较强,治暑热炽盛而津气耗伤不甚者,而王氏清暑益气汤养阴益气生津之力较好,治暑热之势稍减而津气损伤较甚者。临证时必须权衡暑热与津气耗伤的轻重缓急而加減用之。综观本方,凡热性病见热邪未退,而正气已伤,身热而兼气津两伤之症者均可酌情应用。

李氏清暑益气汤若脾胃素虛,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而病者,当用李氏(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李氏清暑益气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名同实异。李氏清暑益气汤是由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味而来,重在益气、除湿、健脾,“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李氏清暑益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素虛,又感暑湿之证。对湿热内蕴内伤杂证,本方亦可选用。

  两方比较中医治病是辨证施治,而不是单纯的辨病治疗,常常有“同病异治、昇病同治”的情况。以清暑益气汤为例,王氏和李氏的清暑益气汤都可以治疗同一种疾病暑温病(暑季外感热病),所治病名相同,但是证型不同,一个是暑热伤津耗气之证一个是暑热兼湿之证,低热,而湿像明显。这就是同一种疾病治疗方法却不同;无论是外感热病,或是内伤杂证,不同的疾病,只要在疾病过程中见到同样证侯时,均可应用同一处方治疗,如前面提到的李氏清暑益气汤。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高度灵活性和高度原则性。

     陈老在临床上该如何遣方用药,辨证精准十分重要,该医案充分体现陈老对于病因病机、用方遣药的精准把握,也启迪我等谨遵师训: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方能达到临证时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