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1 陈学忠2
(1、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基本资料:周月秋,女,57岁,甘孜州甘孜县人,农民,2023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半夜心慌2月。
现病史:2月前病人开始出现夜间阵发性心悸,多出现在上半夜,熟睡时发作,导致惊醒,醒后消失,但反复发作,白天无发作,但有胸闷不适感,患者发病前睡眠可,病人自购“冠心静片”等中成药,初有效,后效果越来越差,病人未行任何检查,为求中医治疗,求治于陈老。
既往史:病人1年半诊断出全身多处淋巴结核,予抗痨治疗1年半,已痊愈停药,余无特殊病史。
诊时症见:形体如常,上半夜阵阵心悸,致反复惊醒,伴白天胸闷,稍口干,余无不适,二便、饮食如常,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心悸
辨证:心阳亏虚
治法:温助心阳,潜降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30g 炙甘草15g 龙骨30g 牡蛎30g
大枣30g 茯苓30g 茯神30g 远志15g
首乌藤30g 炙赭石30g 党参30g 炙附片30g
生姜3片
煎服法:5剂,水煎服,每剂水煎取汁600ml,每日一剂,每次200ml,每日三次。
二诊:2023年8月22日,病人诉夜间心悸明显好转,过度劳累时有发作,平素基本不发作,特来要求巩固治疗,舌脉、大小便同前,因患者诉有肺结节,在前方基础上加猫爪超30g,余守前方。
桂枝30g 炙甘草15g 龙骨30g 牡蛎30g
大枣30g 茯苓30g 茯神30g 远志15g
首乌藤30g 炙赭石30g 党参30g 炙附片30g
猫爪草30g 生姜3片
煎服法:5剂,水煎服,每剂水煎取汁600ml,每日一剂,每次200ml,每日三次。
按语:心悸,最早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类似的描述还有“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等。金元之后,心悸病名趋于规范,文献记载基本上只有惊悸和怔忡,医家们也常将两者纳入同一门进行论述。心悸病机不外正虚及邪实两方面:正虚者,不外气血阴阳的亏虚;邪实者,或为火热、或为痰饮、或为瘀血,且在其发病过程中,正虚与邪实两方面常常相伴出现,互为因果。而阴阳两虚是各种疾病、各类证型的最终趋势。在临床治疗心悸病时,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患者为老年女性,患淋巴结核一载半,长期服用抗结核药戕害正气,损耗心阳;夜间阴气主令,加之年四十,阴气自半,两相杂合,心阳更虚。阳虚鼓动血脉无力故心悸,阳不化津故口干,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均为阳虚之征。故辨证为心阳亏虚,治以温助心阳,潜降安神,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伤寒论·太阳病兼变证》篇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补心阳、镇敛神气,使心阳恢复,则心悸自止;阳之与气,异名而同类,加党参补气以助阳,促进阳气来复;加茯神木、茯苓、远志化痰宁心安神,代赭石、首乌藤养心重镇安神;制附片温补心阳,助桂枝以复心阳。全方共奏温补心阳,镇潜安神作用,使心阳得复,心悸自止。
陈老在临证中善于抓主症,再四诊合参,结合体质辨识,时间辨证,详加辨识,准确抓住了患者病机,故能随治而愈,实为我辈楷模。